金字经·樵隐
担挑山头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担起山头的明月,用斧子磨掉石头上的青苔。暂且做个隐逸的樵夫度过时光。然而,当年采购柴火的人如今何在呢?只剩下空旷的山谷,那里曾经长满可供建筑栋梁之材的大树。

去完善
释义
【担挑】担负着山头的月亮。指背着柴火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照亮了山路。
【买臣】朱买臣,西汉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家贫而苦学,砍柴为生。他后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封为会稽太守。此处以买臣借指有才学而尚未得到重用的贤能之人。
【安在哉】哪里去了呢?表示惋惜和遗憾。
【老了】荒废了,白白了。
【栋梁材】优质的木材,可以用于建筑房屋的柱子,比喻有才能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金字经·樵隐》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通过描绘一个砍柴的樵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享受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首句“担挑山头月”以月亮为背景,勾勒出夜晚砍樵的场景,表现山间的宁静和孤独。接下来的“斧磨石上苔”则进一步刻画了砍柴的艰辛,以及岁月在岩石上的痕迹。
接下来的一句“且做樵夫隐去来”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归隐山林,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这里的“隐去来”既是对砍柴生活的描绘,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表达。
下一句“柴,买臣安在哉?”中,作者以朱买臣的故事为例,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朱买臣曾做过砍柴的樵夫,后来却因才华横溢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了一名高官。然而,这样的幸运并非每个人都能遇到,大多数砍柴的樵夫或许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艰苦的生活。
最后两句“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则是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的惋惜。他们也许原本有成为国家栋梁的潜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埋没在山野之中,虚度了一生。
整体来看,这首《金字经·樵隐》通过描绘砍樵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字经·樵隐》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樵夫在山林中的隐逸生活,展现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创作时间为元朝时期,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也颇富戏剧性。他曾入仕为官,但由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他们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相互交流心得。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致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这首《金字经·樵隐》就是他在归隐生活中创作的佳作之一,通过描绘樵夫的生活,传达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