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洞庭湖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波澜总是起起伏伏,半天时间就使头发花白。环顾四周,仿佛身处绝地;但在江中心,却突然出现了岛屿。鸟儿在高空中翱翔,总害怕掉下来;而远行的船帆虽然看似闲适,实际上却很忙碌。捕鱼的人相互招呼着,不时在浩渺的水域中唱起了歌。
去完善
释义
1. 惊波:波浪翻滚的样子,形容水面动荡。
2. 不定:不稳定,这里指波涛起伏不定。
3. 半日:半天的时间。
4. 鬓:人面颊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
5. 堪:可以,足以。
6. 四顾:向四周张望。
7. 疑无地:怀疑自己置身于无底深渊。
8. 中流:水流的中心部位,这里指的是湖中央。
9. 忽:突然。
10. 有山:出现山脉,这里指的是湖中的岛屿。
11. 高:高度较高,这里形容鸟儿在高空中飞翔。
12. 恒:经常,一直。
13. 畏坠:担心坠落,这里描述飞鸟害怕掉落地面的情景。
14. 帆远:船帆随着船只远离岸边。
15. 却如闲:看起来却很悠闲,形容船只扬帆远去时的悠然姿态。
16. 渔父:捕鱼的人,这里指渔民。
17. 闲相引:闲暇时相互引导,这里描述渔民之间互相关照的场景。
18. 时歌:不时唱歌,这里指渔民在劳作之余唱歌娱乐。
19. 浩渺:形容水域广阔无边。
去完善
赏析
《过洞庭湖》是唐代诗人许棠所写的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色的五言诗。整首诗以精妙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色以及作者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
首联“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描述了洞庭湖水波汹涌、变幻莫测的特点,同时通过“鬓堪斑”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在颠簸船只上度过漫长的时光,不禁让人感受到作者在航行过程中的艰辛。
颔联“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则进一步强调了洞庭湖水域的辽阔与深邃。在这里,作者放眼望去,似乎四周茫茫一片,无法找到立足之地;而当船行至湖中央时,突然又出现了山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不仅展现出了洞庭湖的地理特点,也传达了作者身处其中所产生的惊奇与赞叹之情。
颈联“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以飞鸟和高悬的风帆为意象,描绘出一幅动态的画面。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高空飞翔的鸟儿仍担心坠落这一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自然界生命的弱不禁风与艰难险阻;另一方面,虽然船帆随着波浪起伏,看似险象环生,但整体看来,船只依然悠然前行,正如“帆远却如闲”所传达的那样,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尾联“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则以洞庭湖畔的渔民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浩渺的湖面上,渔民们相互招呼,时而唱起悠扬的歌声,展现出一种旷达的生活态度。这里既有对渔民生活的热情赞美,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过洞庭湖》这首五言诗以洞庭湖的壮丽风光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洞庭湖》是唐代诗人许棠所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许棠作为一位书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的痛楚。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感悟自然之美,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创作《过洞庭湖》时,许棠正身处洞庭湖畔,他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许棠在诗中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
此外,唐朝晚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经常进行诗歌唱和,这也是许棠创作《过洞庭湖》的一个时代背景。他在诗中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和对友情的珍视。总的来说,《过洞庭湖》是一首既展现了洞庭湖壮丽景色,又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风貌和诗人个人情感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