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八咏·秋空月皎皎
月皎皎,皎皎飞明镜。
涤风露以孤高,照溪山而清静。
协二气之金精,肃万物之西成。
捲云衢之点缀,廓天路之澄清。
扫埃壒於玉宇,流沆瀣於金茎。
汎林光於远野,转檐影於高城。
盪金蛇兮深浪涌,浸玉兔兮长滩平。
射潜渊兮鱼龙动,冷巢栖兮乌鹊惊。
在冰壶兮心腑快,吸琼华兮毛骨轻。
念远人兮怀塞北,依末光兮思承明。
景气分深浅,素魄有亏盈。
桥成牛女渡,日沈河汉倾。
光辉半八月,忧乐殊群情。
肃肃渐寒色,远雁向南征。
此景皆奇绝,茲地独峥嵘。
当午夜之寥閴,带远烟之蒙幂。
认遥山於微微,分近树於历历。
急捣衣之寒砧,引泊舟之横笛。
系赏心之难并,对茲焉真无敌。
佳人兮怀哉,参已横兮归去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明亮,照亮了所有的镜子。
在风吹露降的夜晚,它显得孤独而高贵,照耀着溪流和山脉,使它们宁静和平静。
月亮与季节的金秋相互配合,肃清了万物的生长。
云朵如彩带般装饰着天空,使天际更加清晰明朗。
它清扫了玉宇间的尘埃,流淌在金茎间,如同甘露一般。
月光映照着远方的树林,穿过屋檐,洒在高墙之间。
海浪翻涌,犹如金色的巨蛇;沙滩平静,正如沉在水中的玉兔。
水底的鱼似乎受到光的刺激开始活动,鸟雀也似乎被寒冷所惊,飞回巢穴。
心如冰壶一样透明无尘,毛发、骨骼都像吸了琼华之气一样轻盈。
想到远方的人就怀念塞北的风景,依靠微弱的光线思念光明。
气度和素魄有时候也会有损耗和充盈。
银桥就像天上的牛女渡过,太阳慢慢沉入银河。
它的光辉有如半个八月那么美丽,然而人们的忧虑和快乐却各不相同。
严肃的气氛渐渐变得寒冷,大雁也开始向南方迁徙。
这所有的景色都如此的奇特和优美,只有这个地方才显出它的特别。
当夜晚渐渐深沉,远处的大雾弥漫。
通过朦胧的烟雾,勉强可以辨认出遥远的小山和清晰的近树。
急促的捣衣声带来了寒冷的气氛,孤独的船笛声使人感伤。
这些景致都很难用言语形容,只有面对此情此景的人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美好。
佳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她的眉头已经皱起,或许她只是想要回家而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涤风露:洗涤过后的风和露水。
2. 溪山:溪水和小山,泛指山水。
3. 西成:古代指秋天庄稼的成熟。
4. 云衢:云雾中的道路,形容遥远。
5. 埃壒:尘土。
6. 玉宇:宫殿,这里指天空。
7. 沆瀣:露水。
8. 金茎:金质的吸管,传说中可接天河的露水。
9. 林光:月光下的树林。
10. 末光:指月亮的光芒。
11. 承明:承明庐,汉代宫中住所。
12. 冰壶:古人用晶莹剔透的冰块比喻人品清白。
13. 琼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4. 远人:远方的人。
15. 心腑:内心。
16. 牛女渡:牛郎织女的相会之地。
17. 素魄:月的别称。
18. 半八月:形容月亮明亮。
19. 羣情:众人的情绪。
20. 肃肃:寒冷的样子。
21. 雁南征:大雁向南迁徙。
22. 奇绝:奇妙至极。
23. 峥嵘:山高峻的样子。
24. 夜半:半夜时分。
25. 寥閴:寂静空旷。
26. 蒙幂:模糊不清。
27. 微微:微弱不明亮。
28. 历历:清晰明了。
29. 寒砧:寒秋时节妇女为远征的丈夫准备冬衣时的捣衣声。
30. 泊舟:停泊的船。
31. 横笛:一种竖吹的木管乐器。
32. 赏心:美好的心情。
33. 佳人:美女。
34. 怀哉:怀念之情。
35. 参已横:人参已经晒好。
36. 归去来:回家去吧。
去完善
赏析
《续八咏·秋空月皎皎》是一首描绘秋夜月光美景的诗篇。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展现了月色下种种奇妙的景象,包括溪山的清静、金精的肃杀、天路的澄清、鱼龙的涌动等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续八咏·秋空月皎皎》是唐代文人唐仲友的著名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即公元780年至859年之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逐渐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中恢复过来,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唐仲友在个人生活中可能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的生活变迁。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高光时刻,也有沉寂的低谷岁月。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与此同时,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国家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综上所述,《续八咏·秋空月皎皎》这首诗歌的产生既受到了唐仲友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变迁。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面对人生起伏和时代变革时的感慨与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