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郑先生斋
凿石引幽路,傍崖开碧庭。
棋留樵客坐,鹅博老君经。
竹榻朝吞日,松坛夜拜星。
山中有公事,鹤触杏花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上开辟出一条清幽的小径,顺着悬崖修建了一座绿色的庭院。在下棋时顺便邀请路过的樵夫一同坐下,聆听那旋律优美的《老子》经书。每天早晨,竹榻上总会被阳光普照;夜晚时分,松树下的祭坛仰望满天繁星。山中的事情,或许只有那杏花树下与仙鹤共舞才能知晓。
去完善
释义
1. 桐柏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南阳盆地与长江流域的过渡地带。这里既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又有神农尝百草的遗迹。
2. 郑先生斋:指宋代学者郑刚中在桐柏山的居所。郑刚中曾任国子祭酒等职,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因与秦桧不合被罢免,流寓桐柏山。他在此地开设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
3. 凿石引幽路:意为在山上开凿出通往郑先生斋的道路。
4. 傍崖开碧庭:指在悬崖旁边开辟出一个碧绿的庭院。
5. 棋留樵客坐:指郑刚中在与砍柴的人对弈时,让对方坐下来一起下棋。
6. 鹅博老君经:指在养鹅的过程中学习道教经典。
7. 竹榻朝吞日:形容在早晨晒太阳时的悠闲情景。
8. 松坛夜拜星:指在夜晚对着星星祈祷的场景。
9. 山中有公事:指山中经常发生鹤触碰杏花的事情。
10. 鹤触杏花零:指鹤在飞翔时碰到杏花,导致杏花掉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桐柏山郑先生斋的景致和闲适生活。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使整首诗充满了禅意与人生哲理。
首先,“凿石引幽路,傍崖开碧庭”这两句向我们展示了斋室周边的景色:石头间凿出一条幽静的小路,靠近悬崖的地方有一个碧绿的庭院。作者通过刻画自然景色的寂静与幽深,为接下来的叙述铺垫了背景。
其次,“棋留樵客坐,鹅博老君经”,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中的日常生活:下着围棋,邀请路过的樵夫一起坐下聊聊;看到白鹅在池塘里游动,似乎也在诵读道家经典。这里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喜悦。
然后,“竹榻朝吞日,松坛夜拜星”,这两句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隐逸生活:早晨躺在竹榻上享受阳光沐浴,晚上在松树下的祭坛向星空祷告。这种生活犹如世外桃源,让人向往。
最后,“山中有公事,鹤触杏花零”这两句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诗言志,表明他超脱尘世纷扰的态度:大山中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像白鹤触动杏花飘落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山郑先生斋》是南宋诗人高似孙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从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可能作于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20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高似孙主要在朝廷和地方任职,曾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博士等职务。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畅,曾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和贬谪。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关注民生,积极治理水患,颇有政绩。
南宋时期,国家形势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喜好游山玩水,欣赏自然美景,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高似孙作为当时的文人代表,也积极参与到这种文化活动中,写下了这首描绘桐柏山郑先生斋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