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
江色侵枫冷,松风入暮幽。
莫愁樽酒尽,明月在高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映照着枫叶的颜色,带来阵阵凉意;松涛声中,夜幕降临,更显寂静。不要担心杯中的酒喝完,因为那高处的明月正照耀着我们的高楼。
去完善
释义
1. "江色侵枫冷":此句中的"江色"指的是江河的水光景色,"侵"表示渗透、浸染的意思。"枫冷"则是说秋天到了,枫叶变色,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整句意思是江河的风光渗透着秋天的感觉,使枫叶也显得寒冷起来。
2. "松风入暮幽":此句中的"松风"指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暮"是傍晚的意思。"幽"有深邃、寂静之意。整句意思是在静谧的傍晚时分,吹过松树的风声更显深沉宁静。
3. "莫愁樽酒尽":这句中的"莫愁"是顾禧的自号,意味着以顾禧的身份为豪。"樽酒"指代美酒。"尽"在这里表示喝完。整句意思是没有必要担心喝不完的美酒。
4. "明月在高楼":这句中的"明月"是明亮的月亮,"高楼"是高大的建筑。整句意思想表达的是高大的建筑上挂着明亮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独酌》是顾禧的一首描绘个人心境的诗歌。顾禧此诗以江色、枫叶和松风为基调,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疏朗的氛围,与诗人孤独自斟的形象相互呼应。首句“江色侵枫冷”勾勒出秋天江边萧瑟的景象,枫叶红于二月花,却承载着季节的变化和人世的离殇。次句“松风入暮幽”则是通过听觉上的感受来强调夜的宁静,松树的风声穿透了黑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莫愁樽酒尽,明月在高楼”则是对未来的一种乐观展望,无论此刻如何孤寂,终究会有明月相伴,犹如心灵的慰藉。整首诗表达出诗人独自饮酒时所产生的生活哲理思考:虽然生活充满困苦,但要学会享受此刻的美好,展望未来,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酌》是顾禧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描绘孤独饮酒的诗歌。
首先,我们来看创作时间。这是发生在南宋末年的事情,此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局势紧张、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这也对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看顾禧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生际遇。顾禧生于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出身,曾任知州等职。他在宋亡之际,担任官职,尽管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但始终坚守信仰,关心民生。在这期间,他感到深深的孤独,于是借酒消愁,写下了这首《独酌》。
再次,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个时代的背景知识。南宋末年,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外患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这种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反思自身价值。顾禧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一方面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压迫,另一方面又坚信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在这首《独酌》中表达出了深深的无奈与惆怅。
总的来说,顾禧的《独酌》创作于南宋末年,这个阶段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深深地影响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挫折与困惑,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认识,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