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蓼庵上人
曲径通禅室,藜床独著书。
玄心栖物外,高论接皇初。
雨过苔退淡,窗虚梅影疏。
年年愁作客,为尔一停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曲折折的小径通到禅房,我在简陋的书桌上独自写书。
我的心灵寄寓在万物之外,与高尚的人谈论着最初的理念。
雨水过后,苔藓的颜色变淡,窗户空空如也,梅花影子稀疏。
每年都为生活的困苦而忧愁,但每次想到你,我就觉得有了停泊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蓼庵:指隐居之地;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 曲径:弯曲的小路。
3. 禅室:僧侣修行的地方。
4. 藜床:贫者之榻,用藜草编织的床。
5. 玄心:超脱世俗的思想感情。
6. 皇初:皇帝的初创时期,这里应该是指初始阶段。
7. 雨过:下过雨后。
8. 苔退淡:苔藓颜色消退变淡。
9. 窗虚:窗户敞开的景象。
10. 梅影疏:梅花树枝投射在窗上的影子稀疏。
11. 愁作客:因离乡背井而惆怅。
12. 为尔:为你,指蓼庵上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拜访蓼庵上人的场景及感受。诗人以“曲径通禅室”起笔,通过描述曲折的小径通向僧人修行的禅房,给人一种幽深静谧的感觉,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观察到了蓼庵上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在简陋的床上独自阅读经书,形象地描绘出上人专心致志、超脱尘俗的形象。同时,诗人还通过“玄心栖物外,高论接皇初”这一对仗句,进一步赞扬了上人的才学和人格魅力。
接着,诗人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如“雨过苔退淡,窗虚梅影疏”,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新的画面,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最后,诗人用“年年愁作客,为尔一停车”表达了因拜访上人而被其高雅风度和美好景致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烦恼和忧愁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与蓼庵上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蓼庵上人》是明代诗人顾禧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在这个时期,顾禧因家道中落而功名未遂,转而专注于诗歌、绘画和道家哲学的研究。他曾游历四方,广交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在这期间,他与许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相交,受到他们的影响,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的启示。
在《赠蓼庵上人》这首诗中,顾禧通过对蓼庵上人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超脱世俗的追求。他以蓼花自喻,表达了诗人独立不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信仰的尊重。
总之,顾禧的这首《赠蓼庵上人》既展现了他在永乐年间的人生际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宗教信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