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常回想起那天傍晚在溪水边的亭子中陶醉得忘记回家的路。尽情欢乐后,天色已晚才调转船头返回,却不料误入了荷花丛生的深处。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慌乱之中,竟不小心惊飞了一群栖息的鸥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如梦令: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
2. 常记:经常记得。
3. 溪亭:河边的小亭子。
4.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5. 沉醉:大醉,形容喝酒过量而神志不清的状态。
6. 归路:回家的路。
7. 兴尽:尽兴,指玩赏的兴致得到满足。
8. 晚回舟:天晚了才乘船回来。
9. 藕花:荷花。
10. 争渡:奋力划船。
11. 一滩鸥鹭:一大片沙滩上的鸥鸟和鹭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一次溪亭畅游的美好时光。首句“常记溪亭日暮”便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紧接着,“沉醉不知归路”则表现出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情态。接下来的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既暗示了诗人兴致盎然,又表现了她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更美的景致。最后三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用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诗人泛舟荷花丛中,突然惊醒一群水鸟的画面。整个词篇充满了诗人的才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美学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35年左右,正值北宋灭亡、金兵南侵的战乱时期。当时,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家散的痛苦,辗转流离于江南一带,过着孤寂愁苦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人生际遇极其坎坷。她的丈夫赵明诚在赴任途中病逝,使她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随后,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李清照为避战乱,携带大量珍贵文物从北方逃往南方。在逃亡过程中,她不仅失去了心爱的丈夫,还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清照的词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早年的婉约轻快转变为深沉悲凉,表现出了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她用回忆往昔美好时光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