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村居 其一

标题包含
村居 其一
出门非我意,岁月感蹉跎。九十余将半,八旬母渐过。家贫难养志,心苦托行歌。静想谋生计,终宵起亦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家非我本意,时光匆匆流逝。九十多年的时光已过去一半,八十多岁的母亲渐渐老去。家境贫寒难以实现理想,内心苦楚只能寄托于歌声中。夜深人静时思考谋生之道,起床担忧的时刻也多了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非我意:不是我自己的意愿。 2. 岁月感蹉跎: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却没有什么成就。蹉跎,指浪费时间。 3. 九十:古人习惯以十为单位来计算年龄,九十即指年龄接近90岁。 4. 将半:即将到一半。这里是说将近50岁的年纪。 5. 八旬母渐过:母亲的年纪已经超过80岁。 6. 家贫难养志:家境贫寒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7. 心苦托行歌:内心痛苦只能寄托于歌声来排遣。 8. 静想谋生计:静静地思考如何谋求生活。 9. 终宵起亦多:整夜都在思考生计问题,起床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村居 其一》是何绛以诗人的角度描绘了生活琐事和对家庭生计的思考。诗句“出门非我意,岁月感蹉跎”表达了诗人离家并非自愿,而是在时光流逝中随波逐流。紧接着的“九十余将半,八旬母渐过”则表达了对母亲年老的担忧和感慨。 “家贫难养志,心苦托行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庭生计的期盼。“静想谋生计,终宵起亦多”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境,但却常常在深夜感到无力和焦虑。 整首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庭的担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艰辛的理解和感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 其一》是清代诗人何绛创作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顺治年间,这是一个战乱稍歇、社会逐渐稳定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何绛正生活于一个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对于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安乐有着深厚的关注。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宁静的乡村世界,通过描绘乡村的美景和生活场景,展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了何绛的创作。由于清朝初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投身于诗歌创作,形成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在这种背景下,何绛深受启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诗歌之中,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生活景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