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访裴氏昆季
相思起中夜,夙驾访柴荆。
早雾桑柘隐,晓光溪涧明。
村蹊嵩棘间,往往断新耕。
贫野烟火微,昼无乌鸢声。
田头逢饷人,道君南山行。
南山千里峰,尽是相思情。
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躶形。
相呼看车马,颜色喜相惊。
荒圃鸡豚乐,雨墙禾莠生。
欲君知我来,壁上空书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间因思念而起程,早早驾车探访柴门。
晨雾中桑树和柘树若隐若现,小溪涧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行走在山村小路上,处处可见新耕作的田埂。
贫穷的乡村烟雾寥寥,白昼里听不见乌鸦和鹰的声音。
在路上遇到送饭的人,告诉我你正往南山去。
那绵延千里的山峰,都充满了我对你的思念之情。
山野的老人们不向我鞠躬,村里的孩子们大多赤身裸体。
他们互相招呼着来看我的车马,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荒凉的菜园子里鸡和猪儿们欢快地玩耍,雨水冲洗过的墙上禾苗长得绿油油的。
我想让你知道我来了,于是在墙壁上写下我的名字。
去完善
释义
相思:这里指作者对裴氏兄弟的思念之情。
中夜:半夜。
夙驾:早起驾车。
柴荆:用柴枝做的简陋门。这里代指裴氏兄弟的家。
早雾:清晨的雾气。
桑柘:桑树和柘树,这里用来形容村庄的环境。
晓光:早晨的阳光。
溪涧:山间的小溪。
村蹊:乡村小路。
嵩棘:一种荆棘植物。
断新耕:刚刚耕种的田地。
贫野:贫困的田野。
烟火:炊烟。
昼无乌鸢声:白天没有乌鸦和老鹰的叫声。
饷人: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的人。
道君:引领者。
南山:指终南山,位于长安南郊,是李约拜访裴氏兄弟的地方。
千里峰:形容终南山的高峻。
野老:乡下的老人。
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向别人表示敬意。
村童:村里的儿童。
躶形:指孩子们赤着脚。
相呼:互相呼唤。
车马:指来访者的车辆和马匹。
颜色:脸色。
喜相惊:感到惊喜。
荒圃:荒废的菜园。
鸡豚:鸡和猪。
雨墙:被雨水冲刷过的墙壁。
禾莠:禾苗和杂草。
欲君知我来:想让你知道我来了。
壁上空书名:在墙上留下我的名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思念之情驱使他早早地出发去探访裴氏兄弟的情景。早雾弥漫在桑树和柘树林之间,清晨的阳光洒在溪涧之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到田间杂草丛生,中断了新耕的土地,不禁感叹农村的贫困与荒凉。村庄里的炊烟稀疏,白天都没有乌鸦和鸢鸟的叫声,反映了乡间的寂静与沉寂。
在路上,诗人遇到了一个向南山行进的人,向他询问裴氏兄弟的行踪。他知道在南边的山峰上,每一座山都是诗人对他们深深的思念之情。在农村中,诗人并没有遇到太多的礼节,村民们多以裸体示人,表现出了他们的纯朴与自然。当他们看到诗人的车辆与马匹时,脸上都露出了惊讶和欢喜的神情。
诗人走进荒芜的菜园,看着鸡豚在那里欢快地生活,看到雨后的墙壁上长满了禾苗,感到欣慰。他希望对方知道他来了,所以在墙壁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城南访裴氏昆季》,是唐朝诗人李约在公元827年所作。此时正值晚唐时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文学风气却繁荣发展,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感慨。
李约,字存博,洛阳人,官至太常博士。他善于作五言古诗,才情横溢,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李约因才学出众,曾在都城长安任职。然而,在那个特殊时期,朝廷的腐化导致正直之士无法施展抱负,于是李约辞官回乡。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李约离开长安回到故乡洛阳后的一个时期。他在此期间结识了裴氏兄弟,三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城南的一次相聚中,李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城南访裴氏昆季》。
诗中以美丽的春天景象作为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繁华背后,也透露出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这就是《城南访裴氏昆季》一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