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桑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黄土和烟雾混杂在一起;悠扬的箫声在迎接龙王的水庙前响起。富贵人家的庭院里有人在欣赏歌舞表演,但恐怕春天的阴凉会使乐器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沉闷。
去完善
释义
1. 桑条:指桑叶。
2. 土:指土壤。
3. 箫管:指竹制的管乐器,这里借指音乐。
4. 迎龙:古代祈雨的一种仪式。
5. 水庙:供奉水神的地方。
6. 朱门:指权贵之家。
7. 春阴:春天的阴郁天气。
8. 咽:指声音嘶哑,形容天气阴沉影响了音乐的美感。
去完善
赏析
《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所作的一首描绘农村祈雨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李约通过对桑条、土地、箫管、龙神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农民祈求雨水以解旱情的迫切心情,以及对贵族们在朱门内欣赏歌舞的不满和对春天阴雨的担忧。
首句“桑条无叶土生烟”形象地描绘了干旱的严重程度:桑树枝条上几乎没有叶子,土地干裂,尘土飞扬。这反映了农民在旱情中的焦虑和无助。
次句“箫管迎龙水庙前”描写了农民在水庙前举行祈雨仪式的场景。他们吹奏箫管,迎接龙神降临,以求降下甘霖。这一场景展现了农民对于求雨的虔诚与期待。
第三句“朱门几处看歌舞”笔锋一转,将画面拉回到贵族阶层。诗人在此讽刺了贵族们在朱门内欣赏歌舞的奢侈生活,与他们相比,农民们的生活却是如此的艰难。
末句“犹恐春阴咽管弦”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担忧。尽管农民们盼望下雨,但又担心春雨过多会使乐器损坏,影响音乐的演奏。这一矛盾心理揭示了农民们在祈求雨水的同时,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祈雨现场的生动描绘,以及贫富差距的强烈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祈雨》是唐朝诗人李约创作的一首描绘农耕社会祈雨场景的诗歌。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世纪中期,也就是唐玄宗时期。这个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但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农业生产仍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尤其需要风调雨顺才能取得丰收。
诗人李约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家族在唐朝享有较高的声望。然而,尽管他的家庭地位显赫,但李约却并未走上官宦之路,而是选择隐居田园,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使得他对农民的生活和愿望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以此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由于农业生产依赖于雨水,而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天气,因此,祈雨成为了人们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每逢干旱季节,村民们会举行祈雨仪式,以祈求神明降下甘霖滋润土地。这种仪式充满了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