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宿宜阳馆闻雨
难眠夏夜抵秋赊,帘幔深垂窗烛斜。
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夏日难以入睡的夜晚中感受秋天的来临,窗帘和幔子都拉得低低的,窗边的蜡烛微微倾斜。风吹动着梧桐和竹子并没有带来雨水,这个满头白发的病人心中却已经回到了家。
去完善
释义
1. 宜阳:唐朝时期的县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的宜阳县。
2. 抵:相当于。
3. 赊:音shē,延长,放宽期限。
4. 帘幔:指窗帘。
5. 窗烛:窗台上的蜡烛。
6. 桐竹:指梧桐和竹子。
7. 无雨:听不见下雨声。
8. 白发病人:诗人自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病中宿宜阳馆闻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病中所见所感。诗歌首句“难眠夏夜抵秋赊”,以季节的更迭暗示时间的流逝,表现出诗人病痛中的辗转反侧和难以入睡的无奈心情。接下来“帘幔深垂窗烛斜”描述了室内环境的寂静与昏暗,凸显了病中的孤寂之感。
诗的三、四句“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通过窗外的风声和桐竹摇曳的景象,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病者的心理相结合。虽无雨滴打在桐竹上的声音,但风声却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更加深沉。同时,“白发病人”表明了诗人已是年老的病者,更是加重了其内心的苦痛。“心到家”则寓意着虽然肉体受到病痛困扰,但心灵仍然向往家的温暖和安宁。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环境的细致刻画和抒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病痛的无奈和对家庭温馨的渴望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中宿宜阳馆闻雨》是唐代诗人李约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即公元780年至850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李约所处的时代却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乱,这使他的生活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全感。
李约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精通诗文,擅长书法和绘画,因此得到了唐德宗的重视。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这可能与当时复杂的宫廷政治有关。在他的后半生,李约因病辞去官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病中宿宜阳馆时,李约听到窗外的细雨声,感慨万分。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他在面对病痛和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