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阁 其三
秋落空江动碧虚,黄芦洲渚雁飞初。
我来欲访鸱夷子,为挂西风十幅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降临,江水与天空相映成趣,黄色的芦苇丛中,大雁开始南飞。我来到这里,想要拜访传说中的鸱夷子,却被西风吹起的布帆阻挡了去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空江:辽阔的江水。
2. 碧虚:指天空,也可理解为清澈的江水。
3. 黄芦洲渚:黄芦,一种黄色芦苇;洲渚,江中小岛。
4. 鸱夷子:这里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弃官隐遁,号鸱夷子皮。
5. 十幅蒲:指船帆,这里的“蒲”是指用蒲草编成的船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苏庠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诗中作者以秋天江边景色开篇,写出了江水在秋季的波光粼粼、天空的湛蓝高远以及岸边的黄色芦苇和飞翔的大雁。此处以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江景色。诗人通过景色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宁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想要探访先贤(鸱夷子)的愿望,“鸱夷子”指范蠡,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隐居于齐,经商致富,号鸱夷子皮。这里诗人以范蠡自比,表达出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及避世思想。然而秋风无情,使得诗人的愿望难以实现,“为挂西风十幅蒲”描述了船只因风力过大而无法航行的情况。这种情景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流露出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情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天阁 其三》是南宋诗人苏庠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苏庠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早年曾为官,后因不满时政而退隐山林,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文人。在他的晚年,尽管生活相对平静,但他的内心仍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稳定,但在政治上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赵构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种种弊端感到忧虑和不满。在这种背景下,苏庠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并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首《浮天阁 其三》中,苏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理想世界。他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上自由、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虚伪和纷争。这首词反映了苏庠在庆元年间的人生际遇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