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有感
闲花乱蕊竞红青,谁信风光不系停。
问此果能知逝者,便须触处尽相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的花朵和纷繁的花蕊竞相展示自己的艳丽与生机,谁能相信这种美丽的景致不是永恒的呢?询问这些事物能否了解逝去的时间,就必须让它们在每一处都能产生相应的反应。
去完善
释义
1. 闲花:指无目的生长或无端开放的花,此处用以比喻无用的事物。
2. 乱蕊:指纷繁复杂的花朵。
3. 竞红青:指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4. 不系停:指无法固定或停滞不前。
5. 问此句:意指如果能够真正了解消逝的事物。
6. 触处:触及到任何地方。
7. 尽相应:完全符合事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问学有感》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致以及作者对其引发的思考。首句“闲花乱蕊竞红青”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竞相开放的花朵,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诗人以发问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感慨:“谁信风光不系停。”这句话意味着自然界的美好景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换,体现了自然的无常与短暂。
接下来的两句则更加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写道:“问此果能知逝者,便须触处尽相应。”这里,“逝者”指的是那些无法把握、转瞬即逝的事物,包括时间、生命等。而“问此果能知逝者”则暗示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他认为,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并把握住这些流逝的时光和事物,就需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回应,尽力去珍惜当下,把握住每一刻的美好。
整体来看,这首《问学有感》既展现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敏锐洞察力,也表现了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思考。诗人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引发了关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思考,从而引导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问学有感》是南宋诗人陈长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渴望探索的心情。陈长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转型之际,文人墨客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陈长方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时代,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关于陈长方的人生际遇,据史书记载,他在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担任过州学教授等职务。然而,在官场生涯中,他并不得志,多次遭受贬谪。这使得他对学问有了更深的领悟和思考,也使他在诗歌创作中更多地关注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学术文化却空前繁荣,书院教育兴盛,文人学者相互交流切磋,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氛围。陈长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