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谏文帝
乐极生悲倚瑟歌,一言悟主亦何多。
晏婴往日规齐景,廷尉风流更不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乐极生悲:指欢乐到极点时,往往会产生悲哀之事。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变化无常。
2. 倚瑟歌:弹奏瑟弦的歌曲。瑟是一种古代弹拨乐器。倚,弹奏。
3. 一言悟主:用一句话使君主醒悟。这里指张释之劝说汉文帝的话让他恍然大悟。
4.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以机智和直言敢谏著称,这里用他来比喻张释之的谏言智慧。
5. 规齐景:规劝齐景公的意思。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在位期间有过荒淫无度的行为。
6. 廷尉:官职名,主管刑法的官员。这里用来赞美张释之的风流儒雅。
7. 不磨:不易消磨,指美德和高尚品质始终存在。
去完善
赏析
《张释之谏文帝》是一首描绘汉代著名贤臣张释之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乐极生悲、倚瑟歌等意象,展示了汉文帝在音乐中的陶醉与悲伤之情。同时,诗人以晏婴和齐景为例,赞美了张释之作为廷尉的卓越风采和高尚品质。这首诗通过对张释之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释之谏文帝》是南宋诗人陈长方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末年,中原沦陷,南宋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陈长方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但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公,使他始终无法实现报国之志。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在科举道路受挫后,陈长方转向文学创作,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于诗词之中。
在创作《张释之谏文帝》时,陈长方正是有感于张释之的忠诚正直、直言敢谏的品质,以及他对汉文帝的劝谏之言,借古讽今,呼吁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以民为本,改革弊政,振兴国家。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陈长方作为一个士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