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尹叔解印
数年美政在棠阴,考绩如公合赐金。
莫问逢迎妨俗眼,但知惠爱尽吾心。
攀车共愿轮生角,追路端如鹿走林。
我亦一廛清霅尾,惭无妙笔写徽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政绩优良在执政之地,考核表现优秀应该获得奖赏。不要在乎迎合他人是否妨碍世俗眼光,只知道要尽我所能去施惠爱民。共同乘车出行希望能早日高升,追赶前路就像麋鹿穿梭树林一样敏捷。我也有一间茅屋位于清霅河畔,遗憾的是没有杰出的文笔来描绘这美好的事迹。
去完善
释义
1. 棠阴:指官吏治理有方的地方。
2. 考绩: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
3. 赐金:赏赐给有功者的金子。
4. 逢迎:这里指应酬。
5. 俗眼:世俗的眼光。
6. 惠爱:仁爱恩惠。
7. 轮生角:指车轴长出一角,意指希望时间过得快些。
8. 追路:指离别时的道路。
9. 端如:真像。
10. 鹿走林:比喻离去时的忙碌情景。
11. 一廛:一间简陋的居室。
12. 清霅尾:清霅江之尾,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13. 徽音:美好的声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陈长方赠给即将卸任的李尹叔的。诗人称赞了李尹叔的仁政和政绩,用“棠阴”比喻他作为地方官的良善形象。接着提到,尽管可能遇到不理解的人或事,但是李尹叔始终坚持利民之心。“攀车共愿轮生角,追路端如鹿走林”表达了诗人希望追随李尹叔的心情,同时也道出了他们为官清廉的形象。最后诗人以自己作比,虽然没有好的文笔描绘李尹叔的美好品质,但依然期待与他的再次相逢。整首诗表达了对李尹叔卸任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他高尚品德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尹叔解印》是南宋诗人陈长方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南宋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虽然国家疆域相对较小,但人民生活安定,商业发展迅速,科技、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这个看似和平的时代,北方的金国始终对南宋构成威胁,使得国家和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
陈长方(约1159-1223年),字齐之,号安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尤工诗文。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
在这首诗中,陈长方以送别李尹叔为契机,表达了对他即将离任的惋惜之情。李尹叔作为地方官,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兴修水利等事业,深得百姓爱戴。陈长方在诗中将他的离去比作“故人西辞黄鹤楼”,表达了对这位朋友的深深不舍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