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端冕时从张丞相幕中
三年不相面,思君夕十起。
君趋大江东,此情随逝水。
仲尼方过宋,亦主司城子。
欲行平生言,讵知不由此。
男儿一语契,发轫见千里。
崎岖马迹间,输诚劳舌齿。
浩歌归去来,长剑无须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年未见面,日夜思念您。
您正奔向大江,我的情感如同逝水。
孔子经过宋国,也照顾司城子。
想要实现平生的诺言,岂知不能从这里出发。
男子汉一句话约定,开始就可见到千里之外。
在曲折的马路上,真诚和辛勤的努力不断消耗我们的口舌。
放声歌唱回归故里,长剑不需要倚靠。
去完善
释义
1. "大江东":指长江下游地区,这里用来形容黄端冕所在的地点。
2.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这里用孔子来比喻张丞相。
3. "司城子":古代官职名称,这里用来代指张丞相。
4. "发轫":启程,出发。
5. "马迹间":道路上的痕迹,这里指代旅途中的困难。
6. "输诚":指表达诚意,真心待人。
7. "浩歌":放声高歌。
8. "归去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这里表示诗人期待回归田园生活。
9. "长剑":古代武器,这里表示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长方写给朋友黄端冕的,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诗分为四联,结构紧凑,情感深沉。
首联“三年不相面,思君夕十起”,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三年未能相见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在每天的傍晚尤为强烈,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颔联“君趋大江东,此情随逝水”,则描绘了朋友黄端冕已东去,他们的友情就像流水一样难以追回。这一联以江水和流水作为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友情的流逝和时间的无情。
颈联“仲尼方过宋,亦主司城子”,借孔子游历宋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孔子那样四处游学、传播道义的理想。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因为现实的原因,无法实现这个理想。
尾联“浩歌归去来,长剑无须倚”,则展现了作者坚定的决心和自信,即使道路艰难,他也会坚持下去,直至成功。这一联以豪放的歌声和长剑的形象,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黄端冕时从张丞相幕中》是南宋诗人陈长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后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250年左右。
这个时期,陈长方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自幼勤奋好学,长大后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然而,这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在南宋末年,他投身抗金事业,成为一位爱国志士。他曾跟随张丞相(张浚)参与军事行动,为保卫国家疆土贡献力量。在军中,他与黄端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金兵不断南下侵扰。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虽然任用主战派大臣张浚等人为相,积极抵抗金兵,但南宋国力虚弱,民不聊生。宋孝宗赵昚即位后,虽有意恢复中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抱负。在这种情况下,陈长方依然坚定地支持国家抗战事业,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