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侯赞
四海九州,如一戯具。
运之失机,人与俱仆。
嗟世小儿,坐旁窥观。
拟指其手,目动心寒。
伟兹邺侯,把握是器。
南西北东,唯所欲置。
先捣范阳,困贼两河。
远猷不施,遗孽遂多。
藉其余智,指令李郭。
尚洗甲兵,二都清廓。
再造有唐,如汉子房。
留封亦谢,高卧嵩阳。
老居上宰,前星嵲屼。
诚动昏庸,阴销篡夺。
寒暑迭运,今三百年。
岩岩英风,俨若在前。
我思古人,心焉密勿。
伟兹邺侯,才不世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海和九州,犹如一个戏耍的玩具。
时运错失时机,大家一同跌倒。
感叹世间无知之人,在一旁旁观。
想要指点他们,目光所及让人心寒。
伟大的邺侯,掌握这器具。
东西南北,随意摆放。
首先攻破范阳,困住敌人在两河。
长远的谋略不再施展,遗留了许多祸患。
凭借他的智慧,命令李郭二人。
让战争远离,两个都城得以清静。
再次振兴大唐,如同汉室的张良。
放弃封赏,归隐嵩山。
老年担任宰辅,如星辰闪耀。
诚意打动昏庸之辈,阴险篡夺之事消除。
寒暑交替运行,至今已有三百年。
崇高的英风,仿佛就在眼前。
我想念古代的人,心中时刻充满敬意。
伟大的邺侯,才能举世无双。
去完善
释义
1. 四海:古代泛指中国以外的地区。
2. 九州:中国的别称,传说中国古代大禹治水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
3. 如同一戏具:形容国家的兴衰就像戏台上的角色一样变化无常。
4. 运之失机:国家的命运失去机遇。
5. 仆:跌倒的意思。
6. 小儿:指的是小孩子或地位低的人。
7. 旁窥观:在一旁观看。
8. 伟兹邺侯:伟大的邺侯。邺侯,即李泌,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9. 把握是器:掌握这种权谋。
10. 南西北东:指全国各地。
11. 范阳:古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一带。
12. 两河:黄河与淮河。
13. 远猷:长远的谋略。
14. 遗孽:残存的后裔。
15. 李郭:唐代将领李光弼、郭子仪的并称,他们分别指挥过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
16. 洗甲兵:指停止战事,消除战乱。
17. 二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18. 汉子的房:汉代张良的字,这里用来赞美李泌的功绩。
19. 留封亦谢:辞去官职,辞让爵位。
20. 高卧:闲散隐逸的生活。
21. 嵩阳:指嵩山之阳,即河南省登封市一带。
22. 老居上宰:指李泌年老时担任宰相一职。
23. 前星:古代认为天上有太子星,也称前星。
24. 嵲屼:高大耸立的样子。
25. 昏庸:愚昧无能的人。
26. 阴销篡夺:暗中消除篡夺之心。
27. 寒暑迭运:指时间的更替。
28. 三百年:指从李泌生活的年代到现在的时间。
29. 岩岩英风:刚直英勇的风范。
30. 俨若在前:仿佛就在眼前。
去完善
赏析
《李邺侯赞》这首诗歌以唐代贤相李邺侯为题,赞美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塑之功。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李邺侯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的精神。
首先,诗人在首联中以“四海九州,如一戯具”的描绘,形象地展示出国家的兴衰成败如同戏剧一般瞬息万变。随后在颔联中,通过“运之失机,人与俱仆”的表述,揭示出一旦失去机遇,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这里,诗人表达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紧接着,诗人在颈联中对那些“嗟世小儿,坐旁窥观”的无能之辈进行嘲讽,他们虽然关注时事,却无力解决问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邺侯却能够“拟指其手,目动心寒”地展现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在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详细描述了李邺侯的高超智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战略战术,还善于调兵遣将,使得敌人陷入困境。同时,他还积极谋求和平,使国家免受战乱之苦。
最后在尾联中,诗人将李邺侯与汉代的张良相比,认为他的贡献足以与张良媲美。并且,诗人还指出,尽管李邺侯功高盖世,但他仍能保持谦虚,选择了退隐山林。这种品质无疑使李邺侯的形象更加高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李邺侯形象的刻画,传达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贤才的重视和敬仰。同时,诗人也揭示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道理,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创新,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邺侯赞》是南宋诗人陈长方的一首五言律诗,赞美了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李泌(谥号“邺侯”)的才智和功绩。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庆元五年至嘉泰元年(1199-1201年)之间,此时陈长方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但他并未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他对历史上的贤能之士充满了敬仰之情。
在陈长方生活的时代,即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为了抵抗金兵的侵略,南宋朝廷急需像李泌这样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因此,陈长方通过赞美李泌,表达了对当时南宋朝廷渴望人才的殷切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