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程伊川赞

标题包含
程伊川赞
道如皎日,丝毫不隔。 人自迷之,转南为北。 寥寥千载,{角戢}{角戢}百家。 精罢力惫,言多道遐。 惟吾夫子,神交累圣。 一念全德,千差尽正。 发古关键,推与人同。 学焉得此,作圣之功。 浩乎无倪,体之甚迩。 力扶斯文,仆而复起。 我瞻遗像,非没非存。 传之后裔,愈久弥尊。 有功生民,不下神禹。 非知道者,将谁告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路如同明亮的太阳,与人们毫无隔阂。 然而世人却自己迷失方向,转向往南走却变成了向北行。 一千多年的时光里,诸多学者孜孜以求。 精神疲惫,力量耗尽,虽然言语众多但离道仍远。 只有我们尊敬的孔子先生,跨越时代与历代圣贤精神交汇。 一心追求完美道德,千百种分歧都能被纠正。 发掘古代的关键,推行人人都可以通达的道理。 学习就可以获得这些智慧,它们是成就圣人所需要的力量。 广大的道理,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 用力支撑这种文化,让它重新崛起。 我看向孔子的遗像,他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存留。 将这些传承给后代,经历越久越显得尊贵。 对于民生有着极大贡献,堪比大禹治水。 如果不是真正理解道理的人,我将向谁传授这些教诲呢?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程伊川:即北宋理学家程颐,字正叔,世居嵩县(今河南洛阳)。理学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2. 皎日:明亮的太阳。这里比喻至道或真理。 3. 丝毫不隔:意谓人与至道之间并无隔阂。 4. 人自迷之,转南为北:指人们因为迷惑而背离正道,走上歧途。 5. 寥寥千载,{角戢}{角戢}百家:寥,稀疏。{角戢}{角戢},象声词,形容群鸡争食的声音,此处借指纷纷扰扰。百家,指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 6. 精罢力惫,言多道遐:表示尽管学者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言说繁多,至道反而远离了众人。 7. 惟吾夫子,神交累圣:夫子,对孔子的尊称。神交,精神相交;累圣,历代圣人。这句意思是,只有孔子能跟历代圣人精神相交。 8. 一念全德,千差尽正:一念,一个念头。全德,完美的品德。千差,各种差异。这两句意思是一个念头就能具备完美的品德,消弭所有的差异。 9. 发古关键,推与人同:发古关键,揭示古代的关键问题。推与人同,主张人性本善。这两句意思是,程伊川主张人性本善,与古人主张相同。 10. 学焉得此,作圣之功:学,学习;焉,介词“于”的合音;得此,得到这样的认识;作圣,成为圣人;功,效果。这句话意思是通过学习可以得到成为圣人的效果。 11. 浩乎无倪,体之甚迩:浩乎,广大的样子;无倪,无边无际;体之甚迩,亲身体验是非常接近的。这两句意味着至道的广大无垠,而要想体悟它却非常近。 12. 力扶斯文,仆而复起:力扶,用力扶持;斯文,指儒家的文化传统;仆,倒下;复起,再次站起来。这句话意为尽力支撑儒家的文化传统,使其在衰落后重新崛起。 13. 我瞻遗像,非没非存:我瞻,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观看;遗像,程伊川的画像;非没非存,既非完全消失也非完全存在。这句话是对画像的一种描述,暗含了对程伊川精神的赞美。 14. 传之后裔,愈久弥尊:传之后裔,传授给后代子孙;愈久弥尊,时间越久越受到尊重。这句话表示程伊川的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 15. 有功生民,不下神禹:有功生民,对于民众有贡献;不下神禹,不次于大禹。这句话认为程伊川的贡献可以与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 16. 非知道者,将谁告语:非知道者,不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将谁告语,把道理告诉谁呢?这句话表示只有真正理解道理的人才能把道理传播出去。
去完善
赏析
《程伊川赞》是南宋诗人陈长方对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赞美诗。诗人首先指出,真理就像明亮的太阳,没有丝毫隔阂,但人们却因为自己的迷惑而背离正道。在漫长的历史中,诸子百家争鸣,即使耗尽精力,也难免言多道失。唯有程颐这样的圣人,能与历代先贤神交,一心向善,纠正各种偏差。他们发现并传承了古代的关键思想,使普通人也能领悟到圣贤之道。学者们通过学习,才能成就圣贤的美德。 接着,诗人强调,真理浩渺无边,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正是有了这些伟人的努力,文明才得以延续。看到程颐的画像,诗人觉得他既非完全消亡,也非完全留存,而是通过后代的敬仰,精神得以长存。他对民众的福祉贡献,甚至可以与神禹相提并论。如果不是真正理解道理的人,又有谁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敬意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程伊川赞》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陈长方所作的一首诗,赞美了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又称程伊川)的品质与成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36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金国崛起的动荡时期。陈长方的家乡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政治中心南移使得江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陈长方在此时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对儒家学者的品质和精神产生了深厚的敬仰之情。 在这一时期,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教育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性本善”的人性论,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得到提升。这些思想在陈长方的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