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吕子约赴天台倅

标题包含
送吕子约赴天台倅
少读丽泽书,投老未尽识。 譬如涉大海,渺不见其极。 去之若有失,从之了无得。 约兄自西来,为我倒胸臆。 始知公输巧,要不外绳墨。 从兹往来频,不辨主与客。 去住宁有定,长恐使南北。 谁题治中舆,别日忽相偪。 欲留留不可,把袂三叹息。 送君浙河西,狂涛立如植。 君其稳驾浪,我亦理行幅。 斯意莽无穷,所愿各努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彭龟年(1041-1108),字子寿,号止堂,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彭龟年出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年轻时对古籍涉猎不够多,如今已老仍未透彻理解。 如同在大海中前行,看不见边际。 离开像是失去了什么,跟从又似乎一无所得。 邀约兄长从西边来,倾诉我的内心。 方知公输般技艺高超,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规矩法则。 自此我们往来频繁,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宾客。 去向和住处并无固定,只怕分别位于南北。 谁题写了地理中的情况,分别之日突然逼近。 想要挽留却无法留住,握手告别时三次叹息。 送你到浙河以西,汹涌的波涛仿佛屹立不动。 愿你稳稳驾驭波浪,我也要整理好行囊。 这情义漫无边际,愿我们各自努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吕子约赴天台倅:这首诗是作者彭龟年为送别友人吕子约赴天台任官所作。天台,即浙江省天台县。倅,副职的意思,这里指县丞等地方官员。 2. 少读丽泽书,投老未尽识:意为年少时读书不多,年纪大时还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知识。丽泽书,指的是博学之士的书籍。 3. 譬如涉大海,渺不见其极: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看不到边际。比喻学习无止境。 4. 去之若有失,从之了无得:离开仿佛失去什么,跟随又好像没有什么得到。形容学习和领悟的困惑感。 5. 约兄自西来,为我倒胸臆:吕子约从西边过来,为我倾吐心声。 6. 始知公输巧,要不外绳墨:公输指公输班,古代著名的木匠大师,技艺高超。这句表示开始了解公输班的技艺,实际上并没有超出绳墨的范围。 7. 从兹往来频,不辨主与客:从此频繁交往,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8. 去住宁有定,长恐使南北:离别和留下都没有固定的安排,恐怕会分隔在南北两地。 9. 谁题治中舆,别日忽相偪:治中舆,古代官员出行乘坐的车子。这句表示临别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时间的紧迫。 10. 欲留留不可,把袂三叹息:想挽留却留不住,握着手感慨万分。 11. 送君浙河西,狂涛立如植:送你到浙江河以西的地方,汹涌的波涛像树一样直立。 12. 君其稳驾浪,我亦理行幅:请你稳稳地驾驭风浪,我也整理好我的行程。 13. 斯意莽无穷,所愿各努力:这种感情太过深厚,希望我们各自努力。
去完善
赏析
《送吕子约赴天台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彭龟年送别好友吕子约的一首赠别诗。开篇以“少读丽泽书,投老未尽识”起笔,暗示自己读书生涯的广博和深入,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谦逊的性格。接下来的诗句“去之若有失,从之了无得”则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得到与失去总是相伴而行,不必过于执着。 紧接着,诗人提到吕子约的到来,为他提供了倾诉的机会。“始知公输巧,要不外绳墨”表示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支持,就像著名的木匠公输班,虽技巧精湛,但始终离不开规矩准绳。所以诗人希望彼此之间能够常常往来,不拘束地交流心得。 然而离别在即,让诗人感到惆怅。他担心彼此的未来可能分隔千里,于是更加珍惜此次告别。诗人用“欲留留不可,把袂三叹息”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眷恋和不舍之情。最后两句“送君浙河西,狂涛立如植。君其稳驾浪,我亦理行幅。斯意莽无穷,所愿各努力”则是寄语友人要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希望双方都能为理想努力奋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吕子约赴天台倅》是南宋诗人彭龟年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后期,当时宋金局势相对稳定,但内政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彭龟年此诗以好友吕子约赴任天台倅(即天台通判)为背景,表达了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祝愿。 在创作此诗时,彭龟年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参知政事等要职,但因为主张改革而被罢免。在与友人分别之时,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吕子约的美好祝愿,还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宦海浮沉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虽然相对稳定,但内政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依然存在。彭龟年在诗中也提醒吕子约,作为地方官员,要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谋福祉。这体现了他在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关怀和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送吕子约赴天台倅》这首诗是在南宋后期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创作的。通过对好友吕子约的送别,彭龟年不仅表达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还展现了他在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