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暑不可耐戏作冷语排之呈国威同舍兄
云师怒挟风伯狂,排山立海恣披猖。
斯须委雪一丈强,杀气吞日埋扶桑。
平时身热号炎荒,冰山亦复连穹苍。
翔风健儿材武良,堕指十五半在亡。
岩谷不问歼虎狼,冻合瀛海蛟龙僵。
苍生似落冰蚕乡,一气如缕何可长。
翻思蹈火勇赴汤,谁能排云挈太阳,稍与万物回精光。
客来征此疑荒唐,乌有先生投予方。
端居炎赫汗反浆,试想幻境生清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云师挟着狂风咆哮,把群山推平,大海掀开,横行无阻。转瞬间,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能把太阳遮蔽住,冰雪覆盖整个世界。在冰雪的严寒中,冰山与天空连在一起。勇敢的飞翔者在寒风中驰骋,手指都被冻伤了一半。山谷中的虎狼也被冻结在冰川之中,海面被冰冻得连蛟龙也无法游动。众生如同掉进冰窟一般,气息奄奄。突然想起那些勇往直前的人,他们可以拨开乌云,重见光明,让万物焕发生机。这听起来像是个寓言,其实是不存在的想象。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仍然需要对抗困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去完善
释义
1. 云师:指南风神。
2. 风伯:指北风神。
3. 斯须:片刻之间。
4.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大树,日出其下,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此处代指太阳。
5. 炎荒:炎热的荒地。
6. 冰山:喻指天空中的云彩。
7. 翔风:高空的疾风。
8. 材武良:具有优秀才能的勇士。
9. 堕指:严寒天气手指冻僵的状况。
10. 十五:农历每月十五日,这里指最寒冷的日子。
11. 苍生:百姓。
12. 冰蚕乡:形容寒冷的地方。
13. 一气:天气。
14. 乌有先生:虚构的人物,这里是作者自指。
15. 投予方:指提问质疑。
16. 端居:安静地居住。
17. 炎赫:炎热的阳光。
18. 汗反浆:出汗像流浆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标题所表现的是诗人面对酷暑炎热的无奈与戏谑,诗人借用各种自然景象、描绘出一幅令人凉意袭来的画面。首句写狂风暴雨来临的情景,以“排山立海”来形容其疯狂气势。紧接着以“斯须委雪一丈强,杀气吞日埋扶桑”展示出风雪交加的景象,“扶桑”是日本传说中的日出之地,此处被淹没于冰雪中,可见寒冷的程度。下阙则转向自身感受,“平时身热号炎荒,冰山亦复连穹苍。”与上半首形成了对比,从炽热的炎炎荒漠转变为冰冷的冰山世界,写出了冷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最后诗人表示尽管严寒凛冽,但依然有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这种勇气和忍耐力正是人们应对极端环境的希望所在。全诗以狂放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变幻莫测的自然力量,以及对人性坚韧的信心,寓意深刻且意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剧暑不可耐戏作冷语排之呈国威同舍兄》是南宋诗人林宗放创作的一首消暑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末年,金戈铁马的岁月已然远去,但历史的动荡却如同一股暗流在诗人心中涌动。这一时期,宋朝国力日益衰弱,政治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困苦。诗人在酷热的夏季,感叹环境的炎热难耐,也借此抒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在这一特殊时期,林宗放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变化。他曾为文臣,后因南宋政权更替而被贬谪至边远地区。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无情和民众的疾苦。他的诗篇以反映现实、抒写民生为主,表达了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外有蒙古帝国的侵略,内有地方割据势力的纷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朝廷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诗歌中的“国威同舍兄”代表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同时也寓含着对时事的讽刺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