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借东湖驿度夏杂题
西风来几日,荷柳早衰容。
百感闻秋笛,孤吟答晚钟。
事能如意少,酒不教愁浓。
忆著莼鲈美,家山隔几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已吹拂数日,荷花和柳树都显露出迟暮的模样。
听到秋天里的悠扬笛声,心生诸多感慨;孤独地吟咏诗句,回应晚间的钟声。
生活中如愿的事情很少,借酒消愁却无法让忧愁减轻。
回忆起故乡的美味莼菜和鲈鱼,可家的山山水水却隔着重重阻碍。
去完善
释义
1. 西风:这里指秋季的凉风。
2. 荷柳:指的是荷花与柳树。荷,即荷花,夏季植物;柳,即柳树,春季的代表之一。两者在这里代指了季节的变换。
3. 衰容:指秋天景象,容颜衰老。
4. 百感:形容内心各种情绪交集。
5. 秋笛:泛指秋天的吹奏乐器。
6. 孤吟:独自一人的歌声或叹息声。
7. 晚钟:傍晚时的钟声,也常用来象征孤独或者沉思的氛围。
8. 事能如意少:指事情往往难以如人所愿。
9. 酒不教愁浓:意指喝酒也不能让忧愁变得更强烈。
10. 忆著莼鲈美:这句话化用了《晋书·张翰传》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辞官回乡。
11. 家山:家乡,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高翥在东湖驿度夏时的所思所感。首句“西风来几日,荷柳早衰容”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荷柳的衰败预示着季节的变化,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接下来的诗句中,“百感闻秋笛,孤吟答晚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他因听到秋笛而引发百般感慨,以孤独的吟唱回应傍晚的钟声。这里的“孤吟”和“百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心境和对世事的无奈。
“事能如意少,酒不教愁浓”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认为生活中的如意之事太少,只能借酒消愁。这里的“酒不教愁浓”意味着即使饮酒也无法消除深重的忧愁。
最后两句“忆著莼鲈美,家山隔几重”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忆起家乡的美食莼鲈,但家乡与现在的自己却隔着重重山水,难以相见。这里既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又流露出远离家乡的惆怅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隆兴借东湖驿度夏杂题》是南宋诗人高翥在公元1246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在外,度夏东湖驿站时的生活感受和心情。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南宋王朝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个时期也充满了内外矛盾,北方的蒙古势力对南宋形成强大压力,而南方的汉族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高翥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并在诗歌中表达出他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翥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东湖驿站,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附近。这里环境优美,湖光山色相互辉映,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然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关注民间疾苦,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当时百姓的困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公现象。
总的来说,《隆兴借东湖驿度夏杂题》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东湖驿站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