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夜

标题包含
春夜
小窗兀兀守更残,案上诗书亦嬾观。 频翦烛花听夜雨,尽垂帘影隔春寒。 破除梦幻从头了,安置身心向下看。 老子静中消日月,全然不似客长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小屋静静度过漫漫长夜,桌上的书卷也懒得去翻阅。 频频剪断烛芯聆听着夜晚的雨声,窗帘低垂遮住了春天的寒冷。 抛开梦幻重新开始,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平静。 我在宁静中消磨时光,一点也不像在繁华的京城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小窗:诗人描述他所在的房间,窗户较小。 2. 兀兀:指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样子。 3. 更残:指的是五更将尽之时,即深夜。 4. 案:书桌。 5. 诗书:古代经典文献的总称。这里主要指儒家经典著作。 6. 嬾观:懒于阅读。 7. 剪:动词,剪去烛花的动作。 8. 烛花:蜡烛燃烧时形成的火花。 9. 帘影:窗帘的影子。 10. 寒:寒冷。 11. 破:解除。 12. 梦:梦境。 13. 梦幻:指虚幻的梦境。 14. 从头了:从新开始。 15. 安置:使安稳地存在。 16. 身心:身体和精神。 17. 向下看:指谦卑的态度。 18. 老子:作者的自称,表示谦虚的态度。 19. 静中消日月:在寂静的环境中度过时光。 20. 长安:唐朝的首都,这里泛指当时的都城,即今西安。
去完善
赏析
《春夜》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描绘春夜景象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春夜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的心境。 首联“小窗兀兀守更残,案上诗书亦嬾观”,描述了诗人独自一人守在小窗前,静静地度过漫长的夜晚。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对案上的诗书也失去了兴趣。这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安宁。 颔联“频翦烛花听夜雨,尽垂帘影隔春寒”,诗人通过剪烛花、垂帘影的细节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静谧氛围的场景。同时,诗人通过“听夜雨”和“隔春寒”的表现手法,传达了春天夜晚的凉意和自然界的生机。 颈联“破除梦幻从头了,安置身心向下看”,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其中,“破除梦幻”意味着诗人试图挣脱虚幻的世界,“安置身心向下看”则意味着诗人试图通过关注现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来实现心灵的安顿。 尾联“老子静中消日月,全然不似客长安”,诗人以老子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在静寂中消磨时间的意愿。同时,“全然不似客长安”则表明了诗人已经摒弃了尘世的喧嚣,找到了内心的归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夜》是南宋诗人高翥所作的一首描绘春夜美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中原地区刚刚经历了金兵南侵的战乱。在这段时间里,高翥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曾投身抗金义军,后因战乱流亡江南。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人民生活困苦,而诗人高翥身处乱世,心系国家民族安危,希望能有英雄挺身而出,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关爱之情,都反映在这首《春夜》之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