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寺
万壑千岩非浪闻,十峰双涧不须论。
袈裟旋化空王服,宫殿曾招帝子魂。
山向马头回禹穴,谿分燕尾入云门。
秋行既了登临愿,草草题诗对绿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万壑千岩:壑指深沟,千岩形容山峰很多。此处描述山的众多和险峻。
2. 浪闻:徒然听闻。这里表示这些美景并非只是听闻。
3. 十峰双涧:十峰,指山有十座高峰;双涧,指溪水分流形成的两个支流。
4. 袈裟旋化空王服:描述僧人在此修行,并得到空的境界。
5. 帝子魂:指皇帝的魂灵曾经在此出现过。
6. 山向马头回禹穴:指山路曲折地通向禹的陵墓。马头是古代山名。
7. 谿分燕尾:形容溪流分成两支。燕尾即燕子尾巴的形状,常常用来比喻溪水或江河的分流景象。
8. 云门:本指云雾弥漫的山谷,这里借指寺庙所在地。
9. 秋行既了:秋天结束。
10. 草草题诗:匆匆写下这首诗。
11. 对绿尊:指对着酒杯,准备喝酒。绿尊指的是绿色的古董酒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天衣寺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氛围。诗人以“万壑千岩”和“十峰双涧”来形容寺院的壮丽景观,展现出天衣寺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通过“袈裟旋化空王服,宫殿曾招帝子魂”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以“山向马头回禹穴,谿分燕尾入云门”展现了天衣寺周围的山川景色,并借用了“禹穴”这一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最后,诗人表示在完成了秋天旅行的愿望后,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衣寺》是宋代诗人高翥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天衣寺周边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此处的感悟。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的简要概述:
这首《天衣寺》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关注。
高翥(1170-1241),字鹏飞,浙江余杭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曾任江西转运判官、江南西路提点刑狱等职位。晚年辞官回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高翥在诗歌方面造诣颇深,尤以五言诗见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天衣寺》这首诗的创作时段内,宋朝正处于金朝的强大压力之下。虽然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却保持着繁荣景象。在这段时间里,禅宗佛教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传播,许多寺庙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天衣寺位于杭州西湖边的群山之间,是一处颇具影响力的禅宗寺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