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仙霞岭
尽日度僊霞,西风吹鬓华。
乍寒抛白苎,临晚见黄花。
山险全无路,溪晴半是沙。
岭头逢宿处,斜月带栖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天行走在仙霞山路上,西风吹拂着我的白发。
突然感到寒冷,扔掉白色的麻布衣服,傍晚时分看到黄菊花开。
山路险峻,完全没有路可走,溪流晴朗时,一半都是沙子。
在岭头遇到住宿的地方,斜挂的月亮伴随着栖息的乌鸦。
去完善
释义
1. "尽日度僊霞":此句中的"尽日"意为整日,"度"为度过,"僊霞岭"是中国南方的一座著名山脉,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
2. "西风吹鬓华":"西风"指从西面吹来的风,"鬓华"指鬓角的白发。
3. "乍寒抛白苎":"乍寒"指突然变冷,"白苎"是一种白色麻布,此句意味着天气突然变冷,只好把身上的麻布衣服脱掉。
4. "临晚见黄花":"临晚"是指接近傍晚时分,"黄花"在此指的是菊花,这句是说在接近傍晚的时候看到了黄色的菊花。
5. "山险全无路":这句话描述了僊霞岭的险峻,全句意指山势险峻得完全没有路可以行走。
6. "溪晴半是沙":"溪"在此是指小溪,"晴"表示晴天,"半是沙"意思是溪水中有一半是沙子。
7. "岭头逢宿处":"岭头"指的是山岭之上,"宿处"是住宿的地方,整句话是说在山岭上找到了一个住宿的地方。
8. "斜月带栖鸦":"斜月"指的是快要落下的月亮,"栖鸦"是指栖息的乌鸦,整句是形容月亮即将落下时,带着一群栖息的乌鸦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度仙霞岭》是高翥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仙霞岭上的所见所感。
首联“尽日度僊霞,西风吹鬓华”,描述了诗人整天都在穿越仙霞岭的过程中度过,西风吹拂着他的头发,显得有些沧桑。这里的“鬓华”指的是鬓发变白,表达了诗人历经岁月风霜的痕迹。
颔联“乍寒抛白苎,临晚见黄花”,写到了天气突然变冷,诗人不得不扔掉白色的麻布衣服,而在傍晚时分,他看到了黄色的菊花。这里,诗人通过“白苎”和“黄花”的对比,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颈联“山险全无路,溪晴半是沙”,写出了仙霞岭的山势险峻,几乎无路可走,而溪流在晴天时却铺满了沙子。这两句诗反映了山区地貌的特点,同时暗示了诗人旅程中的艰辛。
尾联“岭头逢宿处,斜月带栖鸦”,描绘了在岭头的住宿地,诗人看到了斜挂的月亮和栖息的乌鸦。这一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使得整首诗的基调在结尾部分得到了缓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度仙霞岭》是南宋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仙霞岭的旅程中,所感受到的山川壮丽的景象以及内心的豪情壮志。通过描绘沿途的风景、山色、鸟鸣和溪水等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侵,国势岌岌可危之际。高翥作为南宋士人,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他在游历山水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强盛的期盼。
1. 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2.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在这个时期,高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高翥作为一个文人,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军事斗争,但他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3.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末年,金兵不断南侵,国家局势紧张。面对外敌入侵,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感到社会压力巨大,内心充满忧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翥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