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实
腻玉肌肤碧玉房,累累波面趁红芳。
坐忘佛土三生梦,来结人间一夏凉。
青子绽时仙掌湿,绿包分处蜜脾香。
尊前笑摘酬风露,犹记西湖古柳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嫩的肌肤犹如玉石般细腻,轻盈地乘着红晕在波浪面上翩翩起舞。
沉浸在佛陀的世界忘却过去的梦想,来此感受人间的夏日凉爽。
绿叶绽开时那如仙人的手掌湿润,绿色果实散发出甜蜜的香气。
酒杯前的欢笑是在报答风的恩赐和露水的滋润,仍记得那西湖边的古老柳树。
去完善
释义
1. 腻玉肌肤碧玉房:这里将莲子比喻为美人般细腻的皮肤和碧绿的房屋,表达了对莲子的赞美。
2. 累累波面趁红芳:意指莲蓬在水面上随水波轻轻摇曳,与红色的荷花相映成趣。
3. 坐忘佛土三生梦:描述了作者静坐冥想,仿佛忘记了佛国的存在,过去的梦境也逐渐模糊。
4. 青子绽时仙掌湿:意为莲花绽放时,花瓣犹如仙女的手掌一样湿润而美丽。
5. 绿包分处蜜脾香:此处绿色指的是尚未绽开的莲蓬,散发出的香气就像蜂蜜一样的甜美。
6. 尊前笑摘酬风露:在酒宴上边谈笑边摘下莲子,向风和露表示感谢。
7. 犹记西湖古柳傍:回忆过去在西湖边的古柳下欣赏荷花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莲实》是一首描绘莲花和莲子之美的高翥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莲子的形态与特点,同时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首联“腻玉肌肤碧玉房,累累波面趁红芳”,描述了莲子的质地和色彩,用“腻玉”形容莲子的细腻感,而“碧玉房”则凸显了莲子的形状。此外,诗句还通过“累累”描绘出莲子的丰富数量,以及“红芳”展示莲花的艳丽。
颔联“坐忘佛土三生梦,来结人间一夏凉”,借用了佛教的“三生”概念,表达了莲子的神圣地位。这里的“坐忘”指静心养性,暗示莲子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紧接着的“一夏凉”意味着莲子为人们带来了炎炎夏日里的清凉。
颈联“青子绽时仙掌湿,绿包分处蜜脾香”,进一步描述莲子和莲叶的特点。诗人通过“青子绽时”与“绿包分处”展示了莲子的生长过程,以及莲叶的绿色外观。接着的“仙掌湿”和“蜜脾香”强调了莲子的湿润感和芬芳味道。
尾联“尊前笑摘酬风露,犹记西湖古柳傍”,表达了作者在享受大自然美景时的愉悦心情。诗人认为采摘莲子是对自然馈赠的回报,同时也回想起与友人一起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时光。
总的来说,《莲实》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莲花和莲子的美丽形象,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实》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高翥(约1146-123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诗人。
在《莲实》这首诗中,高翥通过描绘莲实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抒发了自己追求纯净美好、抵制世俗纷扰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源于他自身的坎坷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内部腐败,外部受金朝压迫,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一局面,高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然而,由于正直廉洁,他在官场屡遭排挤,无法施展抱负。因此,他选择隐居田园,寄情山水,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此外,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推崇道家哲学,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高翥也不例外,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