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冬送方岩
忠言历历未曾行,尽载图书出帝城。
余子但知才可忌,先生当以去为荣。
门阑竹石关心久,部曲谿山照眼明。
长啸归欤莫怊怅,浙江风定自潮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忠诚的建议屡屡未被采纳,只能载着书籍离开皇城。
那些平凡之辈只知道嫉妒才华,而您应该为自己离去而感到荣耀。
门前竹林和石头让人牵挂已久,山间小溪景色令人赏心悦目。
尽情地大声呼喊回归故乡,不要忧伤遗憾,浙江的风平浪静自然会有潮起潮落。
去完善
释义
1. 丁卯: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丁卯是其中的一个年份,公元1267年。
2. 忠言:忠诚正直的话。
3.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4. 未曾行:还没有实行。
5. 尽载:全部带走。
6. 图书:指书籍。
7. 帝城:皇帝所在的城市,这里指的是临安(今杭州)。
8. 余子:其他人。
9. 但知:只知道。
10. 可忌:应该避免的。
11. 先生:对老师的尊称。
12. 当以:认为应该。
13. 去:离开。
14. 为荣:感到荣耀。
15. 门阑:门槛。
16. 竹石:竹子和小石头,比喻自己简朴的生活。
17. 关心久:长时间关注。
18. 部曲:分散的;逐渐展开的。
19. 谿山:溪水与山脉。
20. 照眼明:看起来非常明亮。
21. 长啸:放声高歌。
22. 归欤:回家乡。
23. 莫怊怅:不要悲伤。
24. 浙江:江名,位于浙江省。
25. 风定:风停。
26. 潮平:潮水上涨。
去完善
赏析
《丁卯冬送方岩》是南宋诗人高翥为送别朋友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高翥以其独特的诗词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和壮丽的山水画卷。
首联“忠言历历未曾行,尽载图书出帝城”,表达了诗人对方岩即将离京的惋惜之情。“忠言历历”指方岩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未能得到采纳,不得不离开京城。“尽载图书出帝城”则描绘了方岩离京时携带大量书籍的情景,暗示他的才学与学识。
颔联“余子但知才可忌,先生当以去为荣”,是对方岩离京原因的进一步揭示。诗人认为,那些庸俗之人只知道嫉妒有才能的人,而方岩应当为自己能远离这种环境而感到荣耀。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和对友人的鼓励。
颈联“门阑竹石关心久,部曲谿山照眼明”,通过对方岩家居环境的描述,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他超脱世俗的品质。这里的“门阑竹石”指的是家门口的竹林和小径,暗示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部曲谿山”则是形容周围的山水景色,衬托出他的品格高尚。
尾联“长啸归欤莫怊怅,浙江风定自潮平”,是诗人为方岩饯行的祝愿。“长啸归欤”是希望方岩能在回乡的路上抒发胸臆,抒发心中的郁闷;“浙江风定自潮平”则是预言等到风波过后,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方岩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丁卯冬送方岩》是宋代诗人高翥在丁卯年冬天(即公元1187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在这个时期,高翥正处于中年阶段,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功名,然而却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才获得一官半职。因此,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期。
在公元1187年前后,南宋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依然存在。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腐败,民间疾苦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翥作为一位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文人,他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困境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