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暮

标题包含
春暮
韶光催去太无情,只为东君去住轻。 虽欲迟留芳径里,如何禁得杜鹃声。 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 从此嬉游时节少,不须日日报诗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催促离去太无情,只因为东风的来去轻轻。 虽然想在花香的小径中多停留一会儿,奈何又怎么抵挡得住杜鹃的啼鸣之声呢? 桐花在春风中快速凋落,梅子在晚雨中微微带酸。 从这以后欢乐游玩的时光渐渐减少,不用每天都把诗写成。
去完善
释义
1. 韶光:美好的时光。 2. 东君:春天的代称。 3. 芳径:芬芳的小路。 4. 杜鹃:鸟名,其叫声凄厉。 5. 桐花:桐树的花朵,春季开放。 6. 梅子:梅树的果实,初夏时成熟。
去完善
赏析
《春暮》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七言律诗。首联“韶光催去太无情,只为东君去住轻”中,诗人通过“韶光”、“东君”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表达了时光流转、春日将逝的感伤之情。颔联“虽欲迟留芳径里,如何禁得杜鹃声”则进一步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借用杜鹃啼哭的典故寄托了诗人的哀思。颈联“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通过对桐花落、风老去以及梅子微酸的描绘展示暮春的特点。尾联“从此嬉游时节少,不须日日报诗成”则表示随着春天的离去,欢乐的时光也将逐渐减少,诗人劝诫自己不再强求每天写诗,以适应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波动。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感慨与惋惜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暮》是南宋诗人高翥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7年前后,当时高翥正值中年。 在南宋中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有远见的诗人,高翥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以春天的消逝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同时,高翥个人生活经历也相当丰富。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晚年则退居田园,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意味。 总的来说,《春暮》这首诗歌是在南宋时期,一个充满忧患意识和社会矛盾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感慨春天逝去的同时,也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情感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