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孺子祠堂

标题包含
孺子祠堂
三间官屋老湖滨,孺子名声日日新。 下榻本非天上事,后人空自愧前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湖边的三间官府宅邸里,这位才子名声日益高涨。 安身于此并非天外之事,后辈却只能羡慕前人的成就而心怀惭愧。
去完善
释义
《孺子祠堂》:高翥(zhù)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诗人。"孺子"一般指小孩或平民百姓,这里是指平民教育家孺子牛。 1. "三间官屋老湖滨":描述了孺子祠堂位于湖边的位置,以及其破旧的状态。官屋是指官方建造的建筑物,这里表示孺子祠堂是官方设立的纪念场所。湖滨是湖边或者水域边部的意思。 2. "孺子名声日日新":意指孺子牛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人尊崇。 3. "下榻本非天上事":指出名人的接待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表达出诗人谦逊的态度。下榻原指客人住宿,这里引申为名人接待。 4. "后人空自愧前人":表达对先贤孺子牛的敬仰之情,意为后人虽然知道孺子牛的教导却无法做到他那样的高度。
去完善
赏析
《孺子祠堂》是一首描绘儒家精神及赞美孔子的诗。诗人以湖边的三间官屋为背景,强调孔子儒家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敬仰和尊重。“孺子名声日日新”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接着诗人提到“下榻本非天上事”,暗示了孔子并非天生的圣人,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成为圣人的。诗的最后一句“后人空自愧前人”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现代人无法达到孔子的高度而感到愧疚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及儒家精神的赞美与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孺子祠堂》是宋代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孺子祠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感悟。下面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孺子祠堂》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在这个时期,诗人高翥因科举落第而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艺。 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影响着社会观念和文化风气。孔子被誉为“至圣”,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翥创作了这首《孺子祠堂》,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他在诗中将孺子祠比作天宫,表达了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虽科举失利,但依然坚持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