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弃妾篇

标题包含
弃妾篇
妾本丛台右,君在鴈门陲。 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 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 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 还君结缕带,归妾识成诗。 此物虽轻贱,不用使人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原本是生活在丛台附近的人,而你在遥远的雁门地区。 悠闲地在淇水的曲径里,彩色的燕子飞入了桑树枝头。 我们不是因为媒人介绍才相识相爱的,而是因为我貌美你英俊。 当美貌不在,你应该离开;感情变化,也有离别的一天。 把这条丝巾归还给你,我回到我的地方,将它写成了诗。 虽然这丝巾微不足道,但它代表着我对你的情意,不必让人嘲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丛台:古台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市区西北部,是我国最古老的战国建筑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代指乔知之的家乡。 2. 雁门: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古代中原地区与塞北的交通咽喉,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这里代指乔知之当时所在的边疆。 3. 淇水:源于中国河南省林县隆虑山,流经鹤壁市、浚县及淇县。 4. 彩燕:指彩色羽毛的燕子。 5. 桑枝:即桑树,喻指乔知之的居所。 6. 媒:指媒人。 7. 结缕带:一种丝织品,象征婚姻。 8. 嗤:嘲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与丈夫因容貌相好而结缘,但随着时间推移,感情渐变,终究分离的故事。作者巧妙地通过淇水、彩燕等形象,展现了古代女子美丽而又悲剧的一生。同时,诗中提到的“还君结缕带,归妾识成诗”也表达了女子面对别离时的无奈和哀愁。尽管这首诗的题材略显悲伤,但作者的才情使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弃妾篇》是初唐文人乔知之的作品。据史书记载,乔知之创作此诗的时间约在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公元650年至705年)。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然而,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女子的地位较低,婚姻生活受到诸多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乔知之的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被抛弃的妾女的哀怨倾诉,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以及她们在婚姻中的无助和无奈。 乔知之本人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官至右补阙,却因性格耿直,遭到贬谪。这段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