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利漕刘明复朝议
中山元魏后,数世十三传。
皆在河南葬,初从代北迁。
中书谋定策,大理力扶颠。
渝国乘机日,唐公起义年。
议高都尉识,名累侍郎贤。
原武输期集,东阿旧俗悛。
河阴才被诏,户部志绳愆。
八子生中叶,三台共一躔。
洪洞城不下,工待政无前。
昭辅书仪集,明宗礼意全。
中丞安出处,艺祖首详延。
学士清台阁,咸平起涧瀍。
斯文醇复古,宏议自摧坚。
江汉源何巨,公侯兆已圆。
信辞师鲁志,佳气尹樊阡。
秘监花儒将,缑山酒地仙。
看公承远构,发迹向孤骞。
浩荡穷经笥,纵横信笔椽。
巾箱遗紫绶,伯仲袭青毡。
辨论多兵略,澄清累使权。
凤鸣雄屏翰,鹑首富刀泉。
诏自南台下,车随北斗旋。
鹓鸿思旧侣,嵩少望归鞭。
师节频轻伏,戎腥未一湔。
朝纲今省户,古道日经筵。
尽是徊翔地,行承咫尺天。
门施唐棨戟,冠珥汉貂蝉。
阀阅谁如此,功名盍勉旃。
慎无从子晋,轻去恋伊川。
孑立栖迟久,深知义气然。
人情尝岁月,物色自风烟。
士要文章别,诗因谱第编。
碑阴如可附,青玉为雕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中山魏朝之后,历经十三代的传承。
他们都在河南安葬,最初从代北迁徙过来。
中书大人商议定了策略,大理大臣竭力扶持朝廷。
国家顺应时机发展,唐公举兵起义。
议事处赞许都尉的见识,各侍郎也都竭尽所能。
原武负责调集兵力,东阿则恢复旧有的习俗。
河阴刚刚得到皇帝的圣旨,户部开始记载和纠正过失。
八位公子生于朝代中期,共同管理三台。
洪洞的城防无懈可击,工程等待政策的指导。
昭辅撰写了礼仪规定,明宗则尽力完善礼仪。
中丞处理国家大事,并妥善安排。
艺术之祖有崇高的地位,咸平则开发新的资源。
他们的言论坚定有力,恢复了古老的文化。
汉江的源头十分庞大,皇亲贵族已经开始兴旺。
信用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美好的气氛围绕着尹樊。
秘密的观察可以掌握很多知识,缑山的酒鬼都有各自的秘密。
你看,他已经继承了家族的伟业,开始踏上独行之路。
他的学问无比丰富,毛笔在他的手中任意挥洒。
他从小的理想就是为官,他的兄弟也会继承这份荣誉。
他擅长战略和辩论,他多次被任命出使外国。
他有凤凰一样的声音,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皇帝的诏书从天下的地方发来,车辆跟随着北斗的方向旋转。
他希望再次见到老朋友,他对家乡的思念日渐浓厚。
军事策略不断的在改变,军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清洗。
政府的管理逐渐清晰,古人的智慧每天都会被学习和实践。
那里都是一些重要的地方,每寸土地都充满了机会。
门庭若市,车子络绎不绝,官职的高低不能决定一切。
谁能有这样的成就呢,你应该尽力去追求成功。
不要轻易的去模仿别人,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
独自一个人在那里居住已久,深深的理解道义和勇气的重要。
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各不相同,景色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成功的士人应该有独特的文采,诗歌应该被谱写成曲。
墓碑的背面如果可以附上诗句,我愿意用青玉雕琢。
去完善
释义
收到内容后直接返回对应的注释,无需额外的解释说明。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篇。诗人通过描述对方家族的历史、地位及成就,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与赞誉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于友人即将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内容丰富,修辞手法多样,如排比、对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利漕刘明复朝议》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时期(公元1086年-1094年)。
在元祐年间,时值新旧党争,冯山因性格耿直而遭排挤,远离朝廷,外放到地方任职。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刘明复这位即将离任的利漕官员。刘明复在完成任期后,准备返回京城,冯山为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写下了这首诗歌。
此外,当时正处于北宋中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政治斗争激烈。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倡道德修养和务实治国,主张恢复儒家经典中的礼制,这也影响了冯山的文学创作。因此,在这首送别诗中,冯山既表达了对朋友的真诚情感,也传达了对国家治理的理想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