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满夷行秀才赴太学

标题包含
送满夷行秀才赴太学
汉唐诸儒经术浅,事业不及文章多。 六经意义失原本,次第疏凿成江河。 圣朝群公尽禹力,注海一导横流波。 渊源太学得至宝,洗出光耀犹鑴磨。 圣贤德业贵简易,一气自在生中和。 针医马蹄凿浑沌,或恐纯粹成雕讹。 君方茂年已知道,归涉浩渺登嵯峨。 置身爵禄庆赏外,人迹断处逢丘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各位汉朝和唐朝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相对浅薄,但在文学创作的成就上却比他们的经学成就更为丰富。然而,他们对《六经》的研究偏离了原本的旨意,就像江河一样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和阐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众多文人志士都在努力引导河流的方向。这些深奥的学问就像稀世的珍宝,只有经过打磨和雕琢才能散发出光芒。我们应尊重贤者的道德与伟业,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内心中自然洋溢中正平和之气。有时候,过多的教条和规范就像用针刺马或用凿子切割混沌一般,可能会让那些纯粹的思想变得过于繁琐。你在青春年华已具备深刻的认识,回归生活的广阔,攀登知识的巅峰。抛开名利场上的喧闹,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到古代的贤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满夷行秀才赴太学:题目中提到的“太学”是指中国古代的官办大学,而“秀才”则是对士人的尊称。这里表示送别满夷行去参加太学的考试。 2. 汉唐诸儒经术浅,事业不及文章多:这句话意思是汉唐时期的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上相比其他时代比较浅显,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却很高。 3. 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经典著作。 4. 圣朝群公尽禹力,注海一导横流波:这句话称赞朝廷官员们像大禹治水那样有智慧和毅力,引导和教育学生。 5. 渊源太学得至宝,洗出光耀犹鑴磨:意味着在太学里可以学到宝贵的知识,就像打磨过的珠宝一样闪闪发光。 6. 圣贤德业贵简易,一气自在生中和:寓意圣贤的道德品行追求简单平和,顺应自然之气。 7. 针医马蹄凿浑沌,或恐纯粹成雕讹:这句用马脚被针刺的比喻来形容雕琢过度可能导致不真实。 8. 君方茂年已知道,归涉浩渺登嵯峨:表明这位才子虽然年轻,但已经具备很高的学识。 9. 置身爵禄庆赏外,人迹断处逢丘轲:意味着这位才子志在高远,不屑于功名富贵的追求,立志去追寻古人的足迹,成就一番伟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满夷行秀才赴太学》表达了冯山对于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期待。首先指出历代的经术研究并不能完全掌握真正的学问,而因为学术的研究,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他认为在国家治理方面,应该遵循先贤的思想。但过于精细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学者们偏离原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甄别。他希望年轻的学者能够回归本源,注重道德与仁爱的修养,追求朴素的生活。同时他也提醒年轻一代,不要过分陷入琐碎的知识中,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满夷行秀才赴太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酬唱和离别的赠别诗非常盛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冯山以对友人满夷行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品德的赞美为主线,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冯山正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他的文采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这使他在士人中声誉鹊起。然而,随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他逐渐感到压抑和无奈。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一方面表达了对满夷行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同时,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许多读书人纷纷投入到科举考试中,以期获得更好的仕途发展。而满夷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才华横溢,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选为太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山创作了这首诗,既是对满夷行的鼓励,也是对那个时代的颂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