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道上
中林山谷间,出没缘畏途。
楩楠蔽白日,落落梁栋躯。
半为野火烧,摧颓委樵苏。
清泉劳奔注,亦为势所驱。
微芒济物心,到海何其迂。
吾物处其一,进退难与俱。
置身木雁间,恐非斯人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林谷地之间,人们由于恐惧而回避险阻的道路。
巨大的柏树和楠木遮挡了阳光,这些参天巨木犹如栋梁之才。
它们一半被野火烧毁,倒下的木头任由砍柴的人处理。
尽管有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过,也被情势逼迫而走。
微弱的光芒也帮助万物生长,但到达海洋的过程是如此的迂回曲折。
我与树木、大雁共处一地,却难以与它们共同进退。
在这样的情境中,我担心自己并非那个可以应对一切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林:树林深处。
2. 山谷:指深山中的沟谷地带。
3. 畏途:险恶的道路。
4. 楩楠:两种珍贵的木材。
5. 落落:形容树木的高大。
6. 梁栋躯:栋梁之材。
7. 野火:山野火灾。
8. 摧颓:破败的样子。
9. 委:丢弃。
10. 樵苏:打柴割草的人。
11. 奔注:迅速流淌的水流。
12. 微芒:微弱的光芒。
13. 济物心:帮助万物生长的愿望。
14. 到海何其迂:指泉水流向大海的过程漫长曲折。
15. 吾物:此处指泉水。
16. 进退:这里指泉水的流动。
17. 木雁间:比喻高低贵贱的差别。
18. 恐非斯人徒:恐怕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
去完善
赏析
《中林道上》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古诗。诗中描述了中林谷间的景象,阳光被树木遮挡,落下的枝叶就像栋梁之材。然而,这些树木有一半被野火烧毁,倾倒在地成为樵夫的柴火。尽管有清泉源源不断地涌来,但它们也被地势驱动。诗人感慨万物皆有其用,但到了大海就会变得遥远。他把自己比作这其中的一个,进退两难。在林木和大雁之间,诗人担心自己并非那些能找到位置的人。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林道上》是北宋诗人冯山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崇尚道家哲学,追求隐逸生活,使得诗歌创作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中林道上》时,冯山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厌倦,决定辞官回乡,过上隐居的生活。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由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这使得冯山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为他的隐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