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黔江远从思播来,黔中五溪此其一。
东出涪陵与涪会,日抱岚光照城壁。
去年黔安方解缆,久倦崎岖喜飞疾。
惊湍骇浪或当道,万马奔驰两锋镝。
偶然划过脱重险,千悔中流无路出。
瞿塘乘涨秋下峡,猿啸穿流夜投驿。
鱼腹未葬身尚在,虎牙屡磨魂已失。
巫阳一岁却归来,还向江前酒重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黔江的远方源于思播地区,它是黔中五溪之一。它向东穿过涪陵与涪水交汇,每天都沐浴在如同山岚的光芒之中。去年在黔安刚刚解开缆绳,厌倦了崎岖的道路,欢喜于能够迅速前行。有时会遇到汹涌的急流和骇人的波浪,如同万马奔腾、争锋相对。有时侥幸穿越重重险阻,但在中游仍然感到无助。在瞿塘峡乘着秋天的潮水而下,夜晚投宿在驿馆,听猿猴在溪流中啼叫。虽然幸免于鱼腹而埋葬,但灵魂已经数次被磨砺而失去。在巫阳待了一年之后再次归来,还在江边饮酒悼念。
去完善
释义
1. 黔江:地名,位于重庆市黔江区。
2. 思播:古代行政区划名,即思州、播州一带,大致包括今天的贵州北部地区。
3. 黔中五溪:指贵州省中部地区的五条溪流。
4. 涪陵:地名,位于重庆市涪陵区。
5. 涪:指涪水,又称乌江,长江上游支流。
6. 岚光:指雾气中的日光。
7. 黔安:古代行政区划名,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一带。
8. 惊湍骇浪:形容水流汹涌。
9. 当道:在路上。
10. 锋镝:刀剑等兵器,这里指激流中的危险。
11. 瞿塘:三峡之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
12. 鱼腹:古地名,指鱼腹浦,在今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境内。
13. 虎牙:古关隘名,位于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14. 巫阳:古地名,指巫溪县,在今重庆市东北部。
15. 酒重沥:再次斟满酒。
去完善
赏析
《黔江》这首词描绘了黔江的壮丽景色和艰险路程。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黔江沿途的种种景象,如“东出涪陵与涪会”、“惊湍骇浪或当道”等,都表现了黔江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的特点。同时,诗中还寓含了人生的艰辛和挑战,如在“瞿塘乘涨秋下峡”和“鱼腹未葬身尚在”等句中,表达了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以“巫阳一岁却归来,还向江前酒重沥”结束全篇,象征着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面向未来。整首词充满了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黔江》是南宋诗人冯山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7年,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为繁荣。然而,国家局势的动荡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使文人墨客们的内心充满了忧虑。
在这一年里,冯山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他曾任官职,却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免,此后在江湖上漂泊数年。在这段岁月里,冯山游览了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目睹了百姓的困苦生活。这些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抒发胸臆的热情。
在此背景下,冯山创作了《黔江》一诗。诗中以黔江两岸的景象为引子,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通过对“老木空林”、“猿啼”等意象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此外,诗中还透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