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李白墓

标题包含
李白墓
野火烧残竹数枝,诗魂飘荡定何之。 娟娟秋月照采石,不在荒坟在水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师石,字景石,号瓜庐,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文人陆游的学生。 薛师石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内容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人物、民间风俗等题材。他的作品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熊熊野火燃烧过后,竹子只剩下几枝残骸;诗人灵魂飘荡不定,它去往了何方?那如画的秋月照亮了采石场,不再是在荒芜的坟地,而是在水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境内长江边的采石矶,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墓葬所在地。 2. 水湄:水岸,靠近水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李白墓》一诗以自然景象为主角,用以表现诗人的遭遇和心境。开篇“野火烧残竹数枝”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景象,通过“烧残竹”展示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凸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而“诗魂飘荡定何之”则是借由李白的灵魂无法安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身后所承受的不公待遇以及对其才情的深深敬仰之情。 接着的“娟娟秋月照采石,不在荒坟在水湄”则转向写景,透过秋月照亮采石矶这一场景,引发人们对于李白英灵飘荡的想象,并通过“水湄”与“荒坟”形成对比,强调了对李白身后所受待遇的不满和对才华的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而悠远,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强烈的感慨与惋惜,使得诗歌充满韵味且富含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薛师石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62年,正值安史之乱后期,大唐王朝国力日渐衰微。 在这个时期,李白以他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意,发出了对腐朽政治的愤怒指责和深沉叹息。然而他的激情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反而因言获罪,被逐出长安,流落江湖。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日子里,李白的豪情壮志逐渐消磨,转而追求个人生活的放纵与享乐。他曾一度游历四方,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其内心始终未能摆脱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最终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而在同一时期的唐朝,虽然表面上依然繁荣昌盛,但内部早已暗流涌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各地藩镇势力崛起,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此外,由于长期对外扩张和频繁的内战,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一系列内外交困的问题使得唐朝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也为李白这一代文人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