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巢父亭

标题包含
巢父亭
泊然巢一枝,常静不待息。 天地存遗井,聊以见清德。 窥者在尔心,凿者在尔力。 何为病夏畦,俯仰无惭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静地停留在一棵树上,保持安静不需停息。 在这天地间保留着一口古井,借此可见高尚品质。 观察者的内心有明确方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为什么要因为夏天的炎热而生病,无论抬头还是低头都不应有惭愧的表现。
去完善
释义
泊然:指安稳地生活。 巢:本指鸟的窝,这里比喻人的生活居所。 遗井:传说古代山西运城有个陶宅地方有一口井,尧王封其为“遗井”,称这个井为天下第一井,寓意留下的美好井水。 窥者:暗中观察的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世俗之人。 凿者:开凿井泉的人,这里比喻付出努力的人。 病夏畦:泛指耕种的辛苦。病,这里是动词,指痛苦、困扰;夏畦,夏天的田间劳作。 俯仰无惭色:形容行事光明磊落,心中无所愧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描绘了巢父的高尚品德和超脱物外的态度:他安身立命于树上一枝,始终保持清静的心境,不必追求世俗的羁绊。这样的形象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疏离与批判。颔联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天地间还存在着像巢父这样的人,他们用清廉的品德传承着人间的正义。这表现了诗人对贤人志士的尊敬和对正义事业的期许。颈联则是从巢父的角度出发,传达出他的自省和自我反省能力,是他高洁品德的重要体现。而尾联则质问巢父为何不去积极改变现实的污浊,反而保持沉默,这与前文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深层次的思考。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巢父的德性,同时反映了诗人复杂的人生哲学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巢父亭》是宋代诗人罗适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8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罗适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通判,期间他留心民俗,关心百姓生活。罗适的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关注民间疾苦,展现了他的民生情怀。 在此背景下,罗适创作了这首《巢父亭》,以巢父为象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巢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高士,他以树为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罗适通过赞美巢父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罗适作为一名官员,对此深感忧虑。他在诗中通过对巢父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思想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西州行》等,都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