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
传得栴檀相甚奇,绀容光彻照须弥。
桥头尊者来瞻礼,应忆灵山听法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传得:传说流传下来的故事或物品。
2. 栴檀:一种名贵的木材,质地坚硬,香气芬芳。这里比喻奇特的景象。
3. 甚奇:非常奇特。
4. 绀容:深青带红的颜色。这里形容景色如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5. 光彻:光彩照耀。
6. 须弥: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被佛教引用为佛教的宇宙观,意指一切世界都安住在须弥山的周围。
7. 桥头:石桥前。
8. 尊者:尊称年长或有德行的人,此处指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
9. 瞻礼:瞻仰礼拜。
10. 灵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位于天竺国灵鹫山,是佛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罗适的《石桥》描绘了诗人在观察一尊古老的栴檀佛像时的感悟。诗人以“传得栴檀相甚奇”开头,表现出他对这尊佛像的敬畏与惊奇之情。紧接着,他通过“绀容光彻照须弥”描绘出佛像的庄严、慈悲以及神秘的光辉,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禅意。
然后,诗人通过“桥头尊者来瞻礼”一句将视角转向观者,使人们仿佛能看到众多信士在佛前顶礼膜拜的场景。而最后一句“应忆灵山听法时”则引导读者展开想象,追忆佛祖当年讲法的情景,从而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情于景,充满了禅意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桥》这首诗是宋朝诗人罗适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创作的。
此时的罗适已年近七旬,人生经历丰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曾任尚书省左司郎中等职,但因个性刚直,多次遭到贬谪。晚年退居故乡浙江绍兴,寄情山水,以诗画为伴。《石桥》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石桥的怀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高涨。此外,绍兴地区的石桥建筑艺术在当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罗适创作《石桥》提供了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