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台茅桥
京城湿墨遗相知,心绕天台四散飞。
记得小田桥上月,五更河露湿人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京城的细雨湿润了我的墨迹,使得我的诗能与知己共享,我的心却如同飘散在天台上的云朵一般无依无靠。
还记得在小田桥边的那个夜晚,露水滴在衣服上,让我们在五更时分依然感到寒冷。
去完善
释义
【天台】山名,位于浙江省东部。
【茅桥】地点,可能是天台山附近的一座桥梁。
【京城湿墨遗相知】在京城挥毫泼墨以遗知音。这里指的是作者在都城时与友人的交往。
【心绕天台四散飞】内心向往天台山,思绪飘散。
【小田桥】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位于天台山附近。
【五更河露湿人衣】五更时分,河边的露水打湿了人的衣物。这里描述了夜晚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罗适的一首描绘天台风光的诗作。诗的前两句以“湿墨”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京城的湿度和雾蒙蒙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知己的思念之情。心绕天台,说明诗人对于天台的向往和期待,四散飞则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无法言表的喜悦。
诗的后两句则通过回忆自己在天台茅桥的夜晚赏月情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五更河露,即黎明前的露水,象征着诗人早起赏月的辛勤努力。湿人衣则是描述了诗人赏月的虔诚之心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适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作品以诗为主,《题天台茅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述了天台山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创作背景如下:
《题天台茅桥》作于公元12世纪初,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安定,而罗适则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实现,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山水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罗适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北方金国的威胁以及国内的政治斗争使得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然而,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并未受到战乱的侵扰,依然保持着宁静与美好。这使得罗适更加珍惜和感激这份大自然的恩赐。
通过对《题天台茅桥》的创作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罗适在面对国家危难和个人遭遇时所表现出的豁达心态和乐观精神。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