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
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未逢赓载人,此道终寂寞。
有虞今已殁,来者谁为托。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写诗时,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和理解它,那么写作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没有遇到能够回应、唱和的人,这种艺术最终只能陷入孤独和沉默。那个懂得欣赏诗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又有谁能传承这份精神呢?大声朗读诗歌能让人心胸豁然开朗,然而此刻却是泪流满面地写下了这些文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有虞:指的是舜帝,此处是代指像舜帝一样有德行的人。
2. 赓载:原意是指诗人之间相互唱和,这里引申为可以互相理解和共鸣的知音。
去完善
赏析
《作诗》刘叉这首诗歌以“作诗”为主题,传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感慨和期待。首句“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渴望得到认同的心情。接下来的“未逢赓载人,此道终寂寞”则暗示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讨诗歌之道,这使得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
紧接着的“有虞今已殁,来者谁为托”表达了对古代知音的怀念和对未来知音的期待。诗人希望有一位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作品的人出现,为他而歌,使他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最后两句“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心情,心中的慷慨激昂使得泪水与笔墨齐飞,充分展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诗歌创作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诗歌的热爱,展现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作诗》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
在刘叉生活的晚唐时期,社会政治逐渐衰落,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普遍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刘叉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己的期许。
刘叉本人在历史上并无详细的记载,但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一方面,他受到了儒家的熏陶,有着坚定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作诗》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日益衰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诗人刘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