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
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
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断劒徒劳匣,枯琴无复弦。
相逢不多合,赖是向林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你是哪位彭城的朋友,是谁教你如何豪放的?你的酒量如海一样宽广,诗才如同天空一般浩渺。破损的剑放回剑鞘里,失去弹性的琴没有了琴弦。我们相见的机会并不多,但很高兴能够在这片山林之间相遇。
去完善
释义
1. 彭城:地名,即今天的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古代彭城的地位重要,曾是许多朝代的都城或要地。这里代指作者自己的身份。
2. 授:传授,这里可理解为赋予。
3. 汝:你,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4. 颠:顶端、极点,形容某事物到了极致的状态。这里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 酒肠宽似海:形容喝酒的量很大,像海洋一样宽广。
6. 诗胆大于天:形容写诗的胆识和勇气非常大,超过了天空。
7. 断劒:折断的剑,这里象征失去了锋芒。
8. 徒劳:白白地耗费。
9. 匣:存放刀剑等武器的盒子。
10. 枯琴:失去弹奏功能的琴,这里象征失去了表达才华的工具。
11. 无复弦:不再有琴弦,无法再弹奏音乐。
12. 相逢:见面,这里指的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遇。
13. 多合:很多次的聚合。
14. 赖是:幸亏有。
15. 林泉:山林和泉水,这里代指隐居的生活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刘叉面对生活的自问和感慨。开篇以“自问彭城子”为引,彰显出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追问,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情感倾诉。通过对比“酒肠宽似海”与“诗胆大于天”,诗人传达出了自己的豪放与洒脱。
然而,生活并非一直尽如人意,诗人亦然。随后的“断剑徒劳匣”和“枯琴无复弦”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宛如剑断琴亡,充满了遗憾与无奈。
而诗歌的最后两句“相逢不多合,赖是向林泉”,则传达了诗人渴望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的心情。这里的“相逢不多合”意味着在现实中难以寻觅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通过畅游山水林泉来寄托心灵。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刘叉豪放不羁、超然物外的性格特征,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与挑战。从结构到内涵,均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诗才与独到的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问》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一首抒发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即唐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原因,唐朝国势日渐衰微。而诗人刘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曾游学四方,并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深刻的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叉写下了这首《自问》诗。通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诗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晚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人生的深度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