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冰柱

标题包含
冰柱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 雀惊鼠伏,宁遑安处。 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簷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随势无等差,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 齐向茅簷布爪牙,又疑汉高帝。 西方未斩虵,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镗冰有韵,的皪玉无瑕。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䨟。 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澈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沈十万家。 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目中。 倏然漂去无余㱔,自是成毁任天理。 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 背人缩首竞呀呀,我愿天子回造化。 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在长时间的劳作中从未停歇,农民们为国家忧虑,百姓们也深受其苦。整个县城混乱不已,土地崩裂,水流四溢。田地中没有成熟的谷物,田埂上没有种植的桑麻。春天来了,万物生长。有个游客为了躲避战乱四处奔波,历经艰险来到了三巴。他的貂皮大衣已经破烂不堪,头发散乱。他躲藏了起来,几乎没有安身之处。独自一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还要忍受狂风沙尘。 一夜之间,天空飘起了雪花,第二天早上起来,整个世界都变得银装素裹。雪下的厚度还没有一尺,但空中飘落的雪花却漫天飞舞。雪花很快融化在朝阳的光辉中,屋檐上的冰柱仿佛用刀削过一般晶莹剔透。它们高低不平,大小不一,但都很晶莹剔透。这让人误以为是一条巨龙从天空降临人间,又像刘邦战胜了秦始皇。这场大雪让人们感受到了寒冷,但并未带来什么好处。它不像春雨滋润大地,也不像九江的波涛汹涌,更没有让双井的水变得甘甜。 大雪让路面变得泥泞,却让池塘和沼泽充满了活力。它不是美酒甘泉,而是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雪景之美在于它清新脱俗的气质,无论远近都能感受到它的纯净无暇。积雪千里的壮观景象让人们叹为观止,滴水成冰的声音足以响彻千家万户。虽然雪下的面积不大,但它对黑暗的遮挡作用却是巨大的。不要让弯曲的瓦片挡住了你的视线,正视现实才能看清一切。可惜时间紧迫,无法让我们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美好。转眼间,一切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便是大自然的规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师干:指军队的防御工事。 2. 骚然:形容动乱不安的局面。 3. 县宇:指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 4. 畹: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约合今三十亩。 5. 百卉:各种花草树木。 6. 三巴:古代地名,这里指四川一带。 7.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衣服。 8. 蓬舥:形容头发散乱。 9. 雀惊鼠伏: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10. 王春:春天。 11. 判序:依次安排次序。 12. 蠲:消除。 13. 六出花:雪花。 14. 南亩:农田。 15. 莹洁:明亮洁白。 16. 玉龙:神话传说中的白色神龙。 17. 爪牙:比喻得力的助手或亲信。 18. 汉高帝:即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19. 西方:古代西方象征死亡,此处指敌人。 20. 斩虵:这里指战胜敌人。 21. 当风杖莫邪:形容面对困境。 22. 的皪:光亮透明。 23. 朝澈气:清晨清新的空气。 24. 森然气结:形容气势磅礴。 25. 十万家:形容数量众多。 26. 明也:明白的道理。 27. 暗之:隐藏的真相。 28. 曲瓦:弯曲的瓦片。 29. 直下:直接指出。 30. 井蛙:井底之蛙,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31. 壁虫:墙壁上的小虫。 32. 背人缩首:形容胆小怕事的样子。 33. 呀呀:惊讶的声音。 34. 天子:皇帝。 35.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力和演化过程。 36. 藏之韫椟:将美好之物收藏在柜子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冰柱这一自然景象,诗人刘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冰柱世界。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先,诗人描述了冰柱的形成过程,从天人一夜之间剪瑛琭到诘旦都成六出花,再到屋檐间的冰柱如同削出的交加,形象地展现了冰柱诞生的瞬间。同时,诗人还以玉龙下界、汉高祖斩蛇等典故,进一步丰富了冰柱的形象,使之更加生动立体。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冰柱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如四时雨、九江浪、双井水、中山浆等,强调冰柱的独特之处。诗人认为冰柱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清冷之气,能够洗涤世间的污浊。这种对冰柱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纯洁无暇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诗人并没有忘记现实的残酷。在面对冰柱渐渐消融的过程中,诗人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诗人希望皇帝能够回造化,将冰柱珍藏起来,让其光华永存。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总的来说,《冰柱》这首诗歌通过对冰柱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而悲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冰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刘叉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具体年份未详,但依据刘叉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推断,可能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宗年间(756年-805年)。 在唐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诗人刘叉正值盛年,心怀壮志,却未能跻身仕途,一度郁郁不得志。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统治者的腐朽。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刘叉的诗才横溢,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冰柱》一诗通过对冰柱形象的描绘,隐喻了诗人的傲骨铮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充分体现了刘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人文素养,使他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重要诗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