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与孟东野

标题包含
与孟东野
寒衣草木皮,饥饭葵藿根。不为孟夫子,岂识市井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季节里,用草木的皮作为衣物,饥饿时以葵藿的根部为食。如果不是孟夫子(孟子),又怎会了解市井生活的大门呢?
去完善
释义
《与孟东野》刘叉 注释: 1. 孟东野:即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2. 草木皮:指植物的叶子或嫩芽。 3. 葵藿:指葵菜和豆苗等野菜。 4. 市井门:城市中的街巷和市场。
去完善
赏析
《与孟东野》刘叉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孟东野这位诗人的生活场景。"寒衣草木皮,饥饭葵藿根"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孟东野贫寒的生活状况,他以草木为衣,靠吃葵藿的根部来填饱肚子,这种清贫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刘叉在结尾处点明题意:“不为孟夫子,岂识市井门。”意思是,如果不是为了结识孟东野这样的贤能之士,他怎么会来到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呢?这表明了刘叉对孟东野的敬意和向往。 整首诗既反映了孟东野的人格魅力,也表现了诗人刘叉对自己所敬仰的贤者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孟东野》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刘叉作为韩愈的弟子,生活较为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诗歌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状况并不乐观。宦官权力逐渐增强,皇帝和皇权受到威胁,朝政日益腐朽。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许多有才华的士人难以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他们只能依靠其他途径实现个人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叉选择了与友人孟东野共同游历、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这首诗中,刘叉通过对孟东野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借助于“世事如秋草”这一形象化的比喻,描绘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悲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