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
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
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信此非人事,悲歌付一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抬头向天空询问真理的本质,这条道路是为谁而存在的。峡谷的景色映入天空,江水的声音在地面上翻滚。诸葛亮(孔明)对此深思熟虑,钟会又能有什么才华呢。相信这一切并非人为安排,只能以一杯悲歌诉说心中的无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入蜀:指进入四川地区。
2. 刘叉: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
3. 真宰:宇宙的创造者,这里可以理解为天地或大自然。
4. 此路:指通往四川的道路。
5.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6.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曾参与灭蜀之战。
7. 信此非人事:相信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入蜀》诗以豪迈奔放的风格描绘了蜀地的壮美景色和历史人物。首句“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意为诗人仰望天空,向天地询问这蜿蜒的蜀道是如何形成的,表达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紧接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生动展现了蜀地峡谷高耸、江水滔滔的景象,同时也寓含着历史的沉重感。
第三联“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是诗人对于诸葛亮和钟会的评价。他们分别代表了忠诚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敬意。而尾联“信此非人事,悲歌付一杯”则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感慨历史变迁中人们的命运如同悲歌般曲折离奇。
整体来看,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互映照,既表现了山川之壮美,又揭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懈追求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入蜀》是唐代诗人刘叉所作的一首描绘四川蜀地风情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正值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在这一年,刘叉作为普通百姓生活艰难,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此时的唐朝,虽然国力依然强大,但已经露出颓势,民生疾苦、矛盾激化,加上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刘叉关注着社会现实,对民间百姓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希望通过诗歌揭示现实,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入蜀》通过对四川蜀地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四川虽然地处偏远,但由于山川阻隔,仍然保持着相对安定的生活。然而,诗中也透露出对战乱和动荡的忧虑,希望人们珍惜眼前的安宁生活,共同保卫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