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
备问嘉陵江水湄,百川东去尔西之。
但教清浅源流在,天路朝宗会有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询问嘉陵江的岸边,所有的河流向东流去而你向西而行。只要确保清澈的水源还在,我们总会有一天在天路上相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嘉陵江:位于四川东部,古称马援水、白水,因流经古嘉陵县而得名,是长江上游支流。
2. 水湄:水岸。
3. 百川:指各种河流。
4. 东去:向东流去。
5. 西之:向西而去。
6. 清浅:清澈浅显。
7. 源流:水源和水流的源头。
8. 天路:天空中的路,这里比喻通天的道路。
9.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

去完善
赏析
《嘉陵江》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一首描绘嘉陵江的诗篇。诗歌以询问和描述的方式表达了嘉陵江的形态与特点。“备问嘉陵江水湄”,诗人开篇设问,从嘉陵江的源头开始探寻,“百川东去尔西之”一句则描述了嘉陵江的流向。尽管水势滔滔,浩渺无边,但诗人坚信,只要嘉陵江水源不断,便如同人生一样,终有一日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如同百川归海,勇往直前。这种景象,使人们想起了人生的历程,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如一,便能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嘉陵江》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的一首描绘嘉陵江景色的诗篇。此诗大致创作于唐宣宗大中(847-860)年间。此时,薛逢正经历着他人生的动荡时期。
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王朝的国力日渐衰落,陷入各种战乱与藩镇割据的漩涡。尽管到了薛逢生活的时代,国内局势相对平稳,但外患不断,尤其是吐蕃的入侵给边境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身为文人,薛逢未能回避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更激发出他以笔为剑、抒发心声的愿望。他游历大江南北,对嘉陵江一带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民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在《嘉陵江》一诗中,薛逢通过对嘉陵江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