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石通判酌白鹤泉
谈天终日口澜翻,来乞清甘醒舌根。
满座松声闻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
淡中知味谁三咽,妙处相期岂一樽。
有本自应来不竭,滥觞端可验龙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整天都在畅聊天地,口舌生津只为品尝清凉。
整间屋子里满是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宛如玉石之声;平静的水面映出仙鹤的影子,如同瑶池之景。
这清淡的味道让多少人回味无穷,而其中的美妙之处又岂是一杯酒能概括。
有源头就不会枯竭,初始的小溪最终能抵达龙门。
去完善
释义
《和石通判酌白鹤泉》: 这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作品。下面是该诗的词语注解:
1. 天: 指天空或高空。这里用来形容谈论的内容广博。
2. 澜翻: 形容说话滔滔不绝。
3. 乞: 请求给予。
4. 清甘: 清新甘甜的味道。
5. 舌根: 舌头的底部,这里代指舌头。
6. 松声: 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7. 金石: 金和石是两种质地坚硬的材料,这里用来形容声音洪亮。
8. 微澜: 微小的波纹。
9. 鹤影: 鹤的影子。
10. 瑶琨: 美玉。这里用来形容水波如同美玉般的光泽。
11. 淡中知味: 在平淡中品尝出味道。
12. 三咽: 多次品味。
13. 妙处: 美好的地方。
14. 相期: 相互期待。
15. 有本自应: 有源头的水。
16. 不竭: 用之不尽。
17. 滥觞: 源头。
18. 龙门: 古代称鱼跃过龙门就能化为龙。这里用来形容水势浩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中的“石通判”指的是宋代诗人王之望,他与张栻在白鹤泉旁谈论诗词,以泉水为酒,借以表达他们的高洁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歌的首联描述了他们畅谈文学的情景,尽管言辞滔滔不绝,但始终保持着清新的口舌。颔联则以泉水声比喻他们的交流如金石般振聋发聩,而荡漾的鹤影则象征他们的思想如同瑶琨一般纯净。颈联表达了他们一起在平淡之中品尝人生的味道,以及在微妙之处互相启发。尾联则是暗示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有源源不断的才情。整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的对话、环境等细节,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石通判酌白鹤泉》是南宋诗人张栻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复杂交织的时期。这时期,由于宋金议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山河破碎的现实令文人志士扼腕叹息。张栻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坚定地主张抗金复国。
在南宋初期,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江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更是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张栻的友人石通判谪居江西,时常饮酒赋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此时邀请张栻一同品饮白鹤泉,二人临流怀古,感叹时事,聊以释怀。
在这首诗里,张栻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怀,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和儒士风骨,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