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
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犹浅。又还是、春将半。
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记去年、对著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帘幕轻轻摆动,冷峭的天气逐渐回暖,龙池的冰已经开始融化。
杏花开得正好,吐露的香气还不够浓郁。
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美妙歌舞在宴会中从头开始表演。
等到花期正盛的时候,再安排宴会。
还记得去年,面对春风,我曾经许愿不辜负大自然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探春令:词牌名。
2. 赵佶:北宋末代皇帝,书画家。
3. 帘旌:窗帘或门帘上的装饰物。
4. 微动:轻微地飘动。
5. 峭寒:严寒。
6. 龙池:古代帝王游乐之地,这里指皇宫中的水池。
7. 冰泮:冰块消融。
8. 笑吐香犹浅:指杏花初开,花香尚未浓郁。
9. 春将半:春天已过去了一半。
10. 清歌妙舞:美妙的歌声和舞蹈。
11. 从头按:重新安排。
12. 芳时:花开的季节。
13. 对著东风:迎着春风。
14. 莺花愿:观赏花卉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探春令》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一句,通过描述窗帘轻轻摆动,寒冷的天气逐渐变暖,以及龙池中的冰块开始融化的景象,展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氛围。接下来的“杏花笑吐香犹浅。又还是、春将半”则进一步描绘了初春的景色,杏花开花吐香,春意盎然。
在整首词中,赵佶还表达了对去年此时与东风相约不负莺花愿望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在今年春天再次实现这个愿望的愿望。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他对时间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探春令》是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107年前后。这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而赵佶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却昏庸无能,导致国家危机四伏。
在这一年,赵佶对国家的状况感到忧虑和无力,因此写下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他以春天的消逝象征国家的衰落,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无法挽救国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这个时期,赵佶的人生际遇非常复杂。一方面,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承担着国家的重任;另一方面,他却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和绝望。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在创作这首词时,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当时,北宋正处于内部腐败和外敌入侵的困境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赵佶却对此视而不见,依然沉溺于享乐之中。这也反映了他的昏庸无能和政治上的腐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