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雷峰
雷峰顶上两三松,挺秀扶疎印碧空。
坐石倚筇看不足,此心游泊太虚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雷峰顶上有几棵青松,挺拔秀丽,与蓝天相映成趣。坐在石头上,拄着竹杖,欣赏不尽这美景,让心灵在太空中畅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雷峰:雷峰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南屏山一带。原为吴越国王钱俶妃黄氏(后被尊为“皇太后”)修建的佛塔,用以纪念弘福寺僧伽瓦衲,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庆元年间,雷峰塔因战乱受损,年久失修,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浙江沿海,纵火焚烧雷峰塔,致使塔体严重损坏。
2. 两三松:指雷峰塔顶上的松树。
3. 挺秀扶疎:挺拔而秀美,枝叶繁茂。
4. 印碧空:映照在蓝天之上。
5. 坐石倚筇:坐在石头上,拄着手杖。
6. 游泊:飘荡、遨游。
7. 太虚:天空、太空。
去完善
赏析
《对雷峰》是宋代诗人徐侨创作的一首描绘雷峰塔景色的诗。诗的前两句“雷峰顶上两三松,挺秀扶疎印碧空”,描述了雷峰塔顶上的两三颗松树,它们的挺拔、秀美和生机勃勃,与碧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三句“坐石倚筇看不足”,描写诗人坐在石头上,手持竹杖欣赏着这美景,觉得怎么看都看不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尽追求。最后一句“此心游泊太虚中”,表达出诗人内心沉浸在宁静的意境之中,仿佛灵魂在浩渺的宇宙中游荡,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层次分明,韵味悠长,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雷峰》是明代诗人徐侨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晚期,此时的徐侨正值壮年,他在朝廷任职,颇有抱负。然而,明末政治腐败、党争激烈,使得他深感忧虑。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内外交困。内部党派之争不断,国家政治黑暗;外部则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徐侨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试图以自己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担忧。
这首诗描绘了雷峰塔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美好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以雷峰塔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关切和期待贤能之士拯救国家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