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润州城
城壁起山根,楼梯易黯魂。
雄风摇碧浸,画角吊黄昏。
一带分江纪,双峰点海门。
东方瞻宰树,秋色暝前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墙筑在山脚下,台阶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威风飘摇在碧波中,号角响彻了黄昏时刻。
江边带状的痕迹分隔两岸,双塔点缀在海门之上。
朝东望去那棵参天大树,秋意正浓给前方村庄带来暮色。
去完善
释义
"润州城":润州是中国古代的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山根":山脚,这里指润州城的城墙依山而建。
"楼梯易黯魂":形容登润州城时走楼梯的艰难过程。
"雄风摇碧浸":形容润州城的风貌,其中"雄风"表示强劲的风,"碧浸"指江河湖泊的水面,这里可能指的是长江。
"画角吊黄昏":"画角"是古代军队中吹奏用的号角,此处用来描述军事要地的气氛。"吊"有哀悼的意思,这里是说在傍晚时分听到画角的呜鸣声,使人心生哀愁。
"一带分江纪":"一带"是指沿江一带,"分江纪"是说江水分流,形成不同的支流。
"双峰点海门":"海门"是海边的门户,这里指长江下游的入海口。"双峰"则指的是江边的两座山峰。
"东方瞻宰树":"东方"指的是朝东的方向,"瞻"是看,"宰树"是指执政者的住所旁边的树木。
"秋色暝前村":"暝"有朦胧的意思,"前村"是指前面的村庄。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暮色中的乡村景色。
去完善
赏析
《登润州城》是胡宿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城楼上所写的一首诗。诗人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润州城的壮丽景色和傍晚时分静谧的乡村景象。
首联“城壁起山根,楼梯易黯魂”描绘了润州城依山而建,拾级而上的情景。诗人通过描述阶梯攀登的过程,表达了登临时的感受。次联“雄风摇碧浸,画角吊黄昏”写大风吹拂下的江河水面和黄昏时分的城楼号角。这两句既展现了江面的辽阔浩渺,又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将风景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颈联“一带分江纪,双峰点海门”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分界线以及江边的双塔。这里用“一带”来形容江面,形象地展现出长江的浩渺;而“双峰”则代表着润州城的两座佛塔,它们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海门之上,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尾联“东方瞻宰树,秋色暝前村”写诗人朝东望去,看到远处村庄中枝叶繁茂的大树在秋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这一景象给人以安详、宁谧之感,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润州城》是北宋诗人胡宿的一首描绘长江风光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980年,当时胡宿作为翰林学士被任命为江南西路安抚使,巡视地方。他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时,登上润州城楼,俯瞰壮丽的长江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北宋重要的粮食产区,经济发展迅速。胡宿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巡视地方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民生问题,也对自然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
此外,润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润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见证了唐宋之交的历史风云。胡宿在登上润州城楼时,或许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这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丝深沉的意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