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柰恣西东。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尝试着将这首诗优雅地译为现代白话文:
这半减的小草想要学习转蓬四处飘零,无奈马儿随着心意四散东西。
宽阔的沙漠历经了春天的飞雪,宽广的大路每日都经受风吹。
高高的北斗城市似乎与微小的生物连接在一起,甘泉的树木茂密地遮挡住一片绿色。
汉朝的旧园林应当是睡得很足了,它是否感受到了那数万金币的流逝呢?
去完善
释义
1. 柳絮:指柳树的种子。2. 刘筠:北宋文人,曾任翰林院学士。3. 半减依依学转蓬:形容柳絮在风中飘动的样子。4. 班骓:良马。5. 无柰:无可奈何,无法控制。6. 恣西东:随意向西或向东。7. 平沙千里经春雪:宽阔的沙滩经过春天的雪洗礼。8. 广陌三条尽日风:广阔的街道整日吹着风。9. 北斗城高连蠛蠓:比喻北方的城池高大。10. 甘泉树密蔽青葱:甘泉树木茂密,遮住了绿色的叶子。11. 汉家旧苑:汉代的旧花园。12. 黄金万缕空:柳絮如黄金般璀璨,但很快就消失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柳絮飘飞的古诗。诗人以柳絮为线索,借物抒怀,表达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的第一句“半减依依学转蓬”,以柳絮的形象入手,将它们比喻成学转蓬的半减依人。这里的“半减依人”是指那些在春天里随风飘荡、无依无靠的人,以此形象地描绘了柳絮在空中飘飞的情景。
第二句“班骓无柰恣西东”,进一步描绘了柳絮随风飘散的景象。这句中的“班骓”指的是马匹,“恣西东”则形容柳絮随风四处飘散的状态。在这里,诗人通过“班骓无柰”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了柳絮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无奈。
第三句“平沙千里经春雪”,描绘了柳絮在广阔的沙滩上飘荡的情景。这里的“春雪”是借指柳絮,表达了柳絮在春天里的轻盈和美丽。
第四句“广陌三条尽日风”,描绘了柳絮在宽阔的道路上随风飘散的景象。这里的“尽日风”暗示了柳絮在无风的日子也会飘散,表现出柳絮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五句“北斗城高连蠛蠓”,描绘了柳絮在空中飘荡的场景。这里的“北斗城高”象征着天空的高远,而“连蠛蠓”则形象地描绘了柳絮在空中飘荡的状态。
第六句“甘泉树密蔽青葱”,描绘了柳絮在甘泉树下繁茂生长的景象。这里的“甘泉树密”暗示了春天到来的信息,而“蔽青葱”则形象地描绘了柳絮在甘泉树下繁茂生长的状态。
最后一句“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诗人以汉家旧苑为例,暗示柳絮在春天的美好时光里应该感到满足,不必去计较金钱的得失。这里的“黄金万缕空”并非真的指金钱的得失,而是象征人生的富贵与贫贱,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刘筠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12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发展迅速,尤其是宋词,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筠(970-1029年),字子仪,扬州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精通经史。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三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刘筠生活的时代,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反思,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刘筠的《柳絮》正是这样一首寓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通过描绘柳絮飘零的景象,诗人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思想。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筠本人在官场浮沉中的感慨和超脱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