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镂肤剽俗恣游遨,可得蹲鸱号富饶。
井络共知天与险,蚕丛无柰世兴妖。
杜鹃积恨花如血,诸葛遗灵柏半烧。
才似文园何足道,一生琴意祇成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放纵生活随意游荡,渴望获得富裕的生活。
大家知道这片天地赋予了我们各种险阻,但这世界也常常被妖怪所影响。
杜鹃鸟满怀怨恨,花儿也染上了它的鲜红,就像是流出的血液;诸葛亮的灵魂还在那半烧的柏树上徘徊。
才华横溢又怎样呢?我这一生却只剩下了疲惫不堪。
去完善
释义
《成都》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注释:
1. 镂肤剽俗:形容奢侈的生活。镂肤,指衣着华丽;剽俗,指生活奢侈。
2. 恣游遨:尽情游玩。
3. 蹲鸱:一种形似蹲伏的鸱鸟的蔬菜,这里指代蜀地的特产。
4. 井络:即井络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5. 蚕丛:古代蜀国的开国君主。
6. 杜鹃积恨:杜鹃鸟的叫声像是“不如归去”,故有积恨之说。
7. 文园:西汉文人司马相如的宅第,此处借指文人的住所。
8. 琴意:弹琴的心情或情感。
9. 痟:病困憔悴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四川成都地区风光、历史以及人文情怀的诗词。诗歌以“镂肤剽俗恣游遨”开篇,形象地描绘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提到“可得蹲鸱号富饶”,意味着成都是一个物产丰富、生活富足的地方。
颔联“井络共知天与险,蚕丛无柰世兴妖”,是对成都地理位置的描写。井络,指蜀地的经纬,意为“蜀”;蚕丛,是古代四川地区的部族首领,这里的蚕丛暗指古蜀文明。诗人在此表达了成都自古以来的险要地势以及四川地区自古以来的一些祸乱现象。
颈联“杜鹃积恨花如血,诸葛遗灵柏半烧”则是通过对杜鹃花和武侯祠中的柏树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杜鹃花的鲜红象征着历史上壮志未酬的英雄的悲痛,而武侯祠中的柏树则代表着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尾联“才似文园何足道,一生琴意祇成痟”,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无奈和悲哀。诗人将自己比作汉代文人司马相如,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坎坷,琴艺最终也无法得到赏识。这首诗既是对四川成都地区的赞美,也是对历史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成都》是北宋时期诗人刘筠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4年,当时刘筠正担任成都知府,负责管理成都地区的政务。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成都的繁华与富饶,以及这里人们的安居乐业,因此写下了这首赞美成都的诗篇。
刘筠(925-1002),字子仪,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及第,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职,曾在杭州、成都等地任职。在成都期间,他治理有方,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为后人所敬仰。
在刘筠所处的时代,北宋建立后逐渐走向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成都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成为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这里,人们生活富足,文化繁荣,为刘筠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