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暴涨舟中有作
行行极目天无柱,渺渺横流浪有花。
客子方思舟下碇,阴虬自喜海为家。
村遥树列秦川霁,岸阔牛分触氏蜗。
鸢啸风高良可畏,此情难论坎中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远方极目望去,天空中没有支撑物;浩瀚的海洋上,波涛汹涌间浪花如花朵般绽放。客居他乡的人正思考如何把船靠岸,而阴影中的水龙自豪地以海洋为自己的家园。村庄远远地坐落在晴天的秦川地带,岸边宽阔的土地上演着触氏、蜗氏两国的争战。看着空中老鹰在风暴中翱翔让人敬畏不已,这种情感实在无法用身在井底的青蛙去理解。
去完善
释义
1. 行行:表示连续行走,意味着旅途的漫长。
2. 极目:指放眼远望,此指望向远方。
3. 天无柱:形容天空宽广无垠。
4. 渺渺:形容水面辽阔。
5. 横流:指水流方向不定,此形容波涛汹涌。
6. 浪有花:指浪花飞溅。
7. 客子:指离家在外的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8. 舟下碇:把船停泊在岸边。
9. 阴虬:神话传说中的水生动物,龙的一种。
10. 海为家:以海洋为家,喻指无所畏惧。
11. 秦川霁:指陕西一带的风景。
12. 岸阔:指河流宽阔。
13. 牛分触氏蜗:传说中牛曾化为蜗牛,此处以蜗牛比喻船只。
14. 鸢啸:形容风声呼啸。
15. 高良可畏:天气恶劣使人感到害怕。
16. 坎中蛙:指生活艰难的青蛙,此指旅途中的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淮水暴涨时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舟中所见的所思。首联“行行极目天无柱,渺渺横流浪有花”,展示了洪水的浩渺与澎湃。诗人以“天无柱”和“浪有花”的形象比喻,强调出水势之大。领联“客子方思舟下碇,阴虬自喜海为家”,意味着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客人期待船只靠岸,而暗藏的龙神却乐于在海中为家。可见诗人对于灾难中的生命表现出深深的忧虑。颈联“村遥树列秦川霁,岸阔牛分触氏蜗”,展现了洪水过境后的场景:遥远的村庄、树木整齐划一、秦川的晴朗天气以及岸边广阔的陆地,还有被洪水冲散的蜗牛等小生物。尾联“鸢啸风高良可畏,此情难论坎中蛙”,描述了高高在上翱翔的老鹰以及低处艰难生存的青蛙,象征着世态炎凉和人世的无奈。总的来说,这首诗充分展示了刘筠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深深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淮水暴涨舟中有作》为北宋时期文人刘筠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在淮河之上,作者遇到突发的洪水时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整首诗以“淮水”作为题目,说明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淮河流域,这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北部地区水系丰富,水流变化多样。
刘筠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文化教育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群体活跃,不少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位才子,刘筠也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对于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非常敏锐。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河水暴涨的景象,同时在其中隐含着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
北宋时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虽然从表面上看,刘筠只是简单描述了河流暴涨的自然现象,但在深层次上,这首诗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折射。当读者沉浸于诗歌描绘的壮观景色时,也能感受到刘筠在这背后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对于生命、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